“假如你懂得在失败之后取胜,同样对待这两种假象,我的儿子,你就会成为一个人。”
这是韩露老师每届高三毕业最后一课时都会对学生说的话。“高中这三年,成绩难免起起落落。不管大气和小气的孩子,看到成绩都是孩子。我想让他们明白,高考,什么都算不上。首先你要懂得在失败之后取胜,成为一个坚强而智慧的人,然后明白,成败都是假象。人生的价值不体现在成与败上。”韩老师说。
韩老师写到黑板上的第二句话引自《墨子》: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自苦而为义,自若不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也,何故止我?”
韩老师特别解释了这句话的必要性:“崇高这个东西,你可以怀疑它,但你千万不要阻止别人向崇高发展。”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留言,源于韩露老师这些年的体会:“孩子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追求个性自由,追求自己的尊严,捍卫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当然是对的。然而在狭隘的张扬所谓个性的同时,又很难免除来自社会的干扰。似乎提到崇高,提到伟大,提到牺牲,提到奉献,他们不由自主地会有一种被宣传的感觉,会抗拒。”
通过墨子的这段话,韩老师希望学生能够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保持对崇高和信仰的最起码的尊重。“如果有人站在自己角度,只想自己过得很好,然后沿着自己的路线去发展,去找寻自己的价值,那不是错。但这世界需要的些人去奉献,你不去奉献,给他们鼓掌也是好的,千万不要阻止他们,不要去打击他们。”
这个世界是多元的,大家对价值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跟学生讲的时候,韩老师尽管内心有很多期许,但他并不想硬把“崇高”灌输给学生,只是他的立场也非常鲜明:任何包容和开放都不能牺牲底线。“我更加希望在最后这节课,大家可以在比较自由的状态下,在观点碰撞的时候,能有所触发,在我的帮助下认识有所提升。”
事实证明,学生对韩老师的“最后一课”记忆深刻。一个已经上大三的学生,一天夜里突然发来一条短信:“我明天要做演讲,我想起了您在最后一课上讲的那段话,我很想用一用。那句话怎么说的?老师抱歉,我只记住了意思,但不记得原句了,我只记得其中有‘我的儿子这四个字”。
这件事更让韩老师相信:这个世界是需要改变的,改变的力量也许就来自某一刻一颗年轻的心灵的稍许震动。一个语文老师个体的力量当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能够播撒种子,那么未来的改变也是可以期许的。
不过,韩老师并不奢望“最后一课”能产生多大的能量,他说:“我们从来也没奢望最后一节课一个振聋发聩的表述能改变谁,而是通过三年的方式一点点埋种子,种子埋在土里,早晚有一天它会发芽。发芽的时候我们和他们还有什么关系,并不招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