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静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越来越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因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生动有趣等特点,能够创设赏心悦目的学习情境,并以境激情,以境引趣,以境助学,以境促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因此,通过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将知识载体输入学生这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巧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少世纪以来,许多教育家都充分肯定了兴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并指出兴趣的主要职能是促使学生爱学习,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如,在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前几届学生学起来都索然无味,我讲起来也很吃力。因为我班学生很难看到大海,更谈不上看到海上的日出了。这一次,我特地利用PPT制作了一幅海上日出的课件。课上,学生边观看PPT演示的海上日出的画面,边听着课文录音朗诵描绘海上日出的文字,声像并茂。太阳初升时红霞的变化,因为设置以极慢速度播放,我点击鼠标,就出现了文中的“露出小半边脸,慢慢儿”,一纵一纵地“冲破”,“跳出”了海面的景观。通过巧妙地设计动画,把太阳初升前的动态具体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最后,学生脸上露出喜悦、惊叹的神情,也和作者一样的惊呼:“这真是个伟大的奇观呀!”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海上日出的景象也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了。巧妙利用多媒体,既省去了老师反复讲解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又活泼。
二、巧用多媒体,变静态为动态,帮助学生理解观点,产生体验,达到情境交融
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主要以文字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由于学生对文字感受力有强有弱,因此他们获得的知识也有深有浅。如果教学中能针对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善于模仿等特点,把静态的语言文字变为动态的画面,就能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在动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如,在教学三年级思想品德《要有民族自尊心》一课时,什么是“民族自尊心”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我网上搜集录像片段组合成一组课件,介绍北京的长城、故宫、国庆六十周年的阅兵式;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奥运健儿勇夺金牌,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次次响起;美丽的山城夜景、舞动的铜梁火龙等,让无数外国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赞不绝口。这一情境教学,使学生产生了国家强盛,受人尊重而感到自豪的体验,同时也理解了“民族自尊心”的含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思想体现得鲜明形象时,儿童才能理解它。”我通过情境教学,化“静”为“动”,达到了既明理又激情,情境交融的目的。
三、巧用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没有了想象,就等于陷入了死海。教学中,要运用想象思维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符合学生对鲜明的、富有色彩的东西最感兴趣这一心理特点。
如,在教学《瀑布》一文中,学生要理解文中所描绘的那种雄伟的神秘的瀑布特色,对于没有见过瀑布的学生来说,单纯的语言文字和单一的课文插图以及单一的录音效果都难以奏效。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在网上搜索的关于瀑布的视频,瀑布那巨大的声响、庞大的水帘以及那种神秘的色彩出现在学生面前,唤醒、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按课文的描述不断加工、改造,使“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以及“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如烟、如雾、如尘”的境界在学生头脑中逐渐具体鲜明,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
四、巧用多媒体,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如何将教材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而多媒体就是教师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
如,小学第三册语文教材中《初冬》一文描绘了北方乡村初冬早晨的景色。课文以准确形象的文笔反映的“雾气逐渐消失,景色由模糊变得清晰”的动态过程是文章的重点。对于这样一幅动态的片段画面,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很少遇上,加之很少留意观察,所以表象不足,因而影响学生展开想象去理解课文内容,这又是教材的难点。教学时,我将制作的PPT投影在屏幕上,但事先不调焦距,使屏幕上出现不清楚的物象,再转动旋扭,慢慢调整焦距,使物象渐渐清晰,将雾散的动态过程浓缩于学生眼前。这样,通过多媒体,丰富了学生理解问题的表象,弥补了因熟视无睹、平时很少细心观察所造成的理解问题的缺憾,重点、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丰富的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发挥最佳教学效应,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