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平
我们在学写记叙文时,要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写清楚、具体、生动。写人,还要求写得使读者如见其人。那么人物的描写精不精彩,就关乎了整篇文章的质量。
人物的描写主要写性格。性格的描写又往往通过人物的外形、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来表现。那么想刻画出如见其人的效果就得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描写。
一、外形描写
外形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衣着、神态、姿态进行描写。人物外形可直接介绍,也可以通过别的人物的语言或眼光来介绍。可以是静态描写,在人物出现之际用插叙的方法具体鲜明地介绍;也可是动态描写,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逐渐把人物外形显示出来。不管怎样写,都要把人物特征写出来,使读者能看出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精神状态和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如一位学生的对人物的外形描写:
她穿着一身水粉色的连衣裙、一双和裙子配套的淡粉色凉鞋,头上扎着一对嫩粉色的蝴蝶结。远远望去就像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小可爱。这段外形描写,小作者抓住了一个词“粉色”衬托出小女孩的清纯美丽、可爱和文静的性格。这种捕捉特点的描写,反复渲染,一个惹人喜爱的小女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写人物外形要抓住人物特征。有的学生不懂得这个道理。写正面人物总是“身材高大,眼睛炯炯有神”,写反面人物时,总是“一对三角眼,龇牙咧嘴”。现实生活中,对人物要仔细观察,人物的外形可谓是千差万别。怎么可能千人一脸。所以,在描写人物外形时一定要看清是瓜子脸上长着一对有神的小眼睛?还是瓜子脸上长着一对大大的无神的眼睛?就几个不同的字的描写就可以让人物变脸。
二、动作描写
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情操,总要表现在他的动作上,这里的动作,是指人物身体的活动,如,举手投足、坐、卧、哭、笑等。
比如,一位学生的习作:他先静静地站在起跑线边缘,屏住呼吸,紧接着他轻松起跑,到了横杆下,轻轻一跃,就稳稳地落在横杆的另一端。这“站”“屏住”“起跑”“跃”“落”等一系列动作把一个掌握了熟练体育技巧的运动员完美地体现出来。
又如,一位学生描写同桌的一个动作片段:他的眉毛总是诙谐地不停地闪动,眼睛总是东张西望,好像恨不得长两双眼睛才够用。寥寥几笔却描述出了这位学生淘气、不安静的性格特点。
有些学生描写人物动作比较单一,表示高兴就是“跳啊”“蹦啊”“鼓掌”“笑了”;表示不高兴就是:“瞪眼睛”“拍桌子”。要学会动作描写这种表达方法,我们不但要经常细心地观察人们的动作,而且更应该留意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动作描写。
三、语言描写
古人云:“言为心声。”俗话也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一个人的语言往往能直接表现他的性格、品质。所以,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的重要表达方法。这里举个名著的例子,《水浒传》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有一段语言描写:鲁达打了镇关西三拳后,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从鲁达这段语言中我们就能看出鲁达虽然粗鲁,但粗中有细,他不像李逵那样不顾三七二十一地蛮干。他明知道郑屠不能活了,故意说“诈死”用来蒙蔽众人,以便当场脱身。
有些学生也知道写人物语言“言为心声”的道理,但写作时把人物生活中的语言一字不漏、原封不动地搬到文章中来。这样不但不能起到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反而使文章给人以啰嗦的感觉。平常我们要有意识地去留意周围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言。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绪下的语言也可能不同。在写作时要根据生活的原形进行再创造。
四、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直接而又细腻地描写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感受、体验和内心活动。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在于深刻地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在一位学生的习作中这样描写:老师拿着一沓试卷走进教室。我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儿,我能得多少分呢?一百分,不、不、我记得应该是马虎了一道题。那九十分?不、不,九十分是要挨妈妈批评的。那九十五分以上吧,这个分数也许不是问题。这段文字描写把小作者对分数的期待描写得比较真实。在另一个学生的习作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听了老师的话,我心里也翻腾起来:是不是老师要退休?我知道她的年纪已快到退休的年龄,而且她还患有严重的胃病。有时胃疼起来,经常一边按着胃部,一边给我们讲课。大家劝她去休息,她总是执意不肯。也许是老师家离学校太远,她风里雨里长年累月地来回奔波,要调到离家较近的学校吧?……我在胡思乱想着。这段心理描写刻画出了这位老师为学生抱病上课、教学不辞往返艰辛的崇高品质。
总之,写人物要把握住以上几个方面的描写,这样才能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