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侠
摘 要:要想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是非要肯放手不可的。为此,教师一定要将学习的时间、空间留出来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而且要尽量多地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充分思维,在探讨中发展自我。这样教师也就做到了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关键词:活动;参与;兴趣;能力
一、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学表明: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从实质上来说,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在这里,教师固然起着关键的作用,对学生的认识、思考能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但更重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应该是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机器,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际活动,将认识成果转化为知识财富,将知识转化为才能或思想,以此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某些兴趣、才能,教育就是促进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的生长。他反对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宰,宣称“儿童是中心”。这就表明,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使教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处于自主的状态。因此,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上课环节、每一个步骤一定要达到让学生爱学、乐学的程度。例如,在学习诗歌单元时,学生对诗歌的起承转合颇感兴趣,一接触,就禁不住口动起来,教师此时一定要抓住这一时机,鼓励学生张开嘴,放声朗读,让学生在做感兴趣的事情当中获得一种满足,获得情感的陶冶。要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除了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之外,教师也需要将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交给学生,将心比心,在循循善诱、春风化雨之中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乐园,让学生没有拘束、卑怯之感,能够放松自己,能够大胆地发表意见、说出看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作为学习主人的乐趣与快慰。
二、活动教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亲自实践
活动教学区别于传授式教学,它不是让学生一味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框框去填空、补缺,它所体现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学生在亲历实践当中获得认知、掌握技能、归纳规律,并以此实现学生的发展。
从让·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生论来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大胆采用“活动法”,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动手、动口,加强主动参与、主动实践的主体意识,并抓住一切可供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各种有目的的活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学习文言文时,对常见的一些文言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教师也不必每节课都要特别强调,而是通过完成一组包含这些现象的练习,由学生自己发现、归纳。这样做,学生既能积极投入,又可诱发对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而达到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要知道,实践出真知。
三、学生一定要尝试并进行积极探索、主动探究
从教学实践来说,努力地让学生尝试并进行积极探索、主动探究,能使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火花迸发出来,并成为创新的力量。学生在不断地探究中运用智慧,发展智力,提高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点滴成功带来的莫大喜悦中,树立必胜的信念,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当学生感受到他自己的能力有所增强的时候,他们将能勇敢地面对一切,他们也能运用智慧去改造、去创造。
基于上述认识,我在任教班级开始指导学生尝试“研究性学习”。一般地,以前后桌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由学生选出一名组长(亦可轮换)。当老师提出共同讨论学习的内容后,每个小组便主动、自觉地开始研究探讨。一学期下来,不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阅读能力、分析水平也有所提高,就连以前不敢讲话、怕讲错话的学生也能在组内甚至全班亮出自己的观点。我想,这其实就意味着学生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现在,仅以学习《春夜喜雨》一课为例,简单谈谈这种探究式的学习。首先,学生借助“预习提示”及课下注释通读全文,了解大意。遇有文字障碍,可在小组内解决,处理不了的,集中到班上由其他组学生或老师解决。这一步是打基础。其次,学生研读课文,分析此文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对重点诗句的分析作必要的提示,让学生注意诗中的修辞方法,以使学生的研读带有可操作性。再次,学生汇报研讨成果,教师或学生加以指正。这一步中的指正其实又带有探讨的性质。学生汇报之后教师出示“提纲设计”加以辅助、指导。最后,总结全文,统一认识。
在以上几步中,第二步中的探讨表现得较为积极、热烈,教师也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加入他们的研究,这使课堂气氛显得比较宽松、畅快。学生敢问、敢说,教师乐于帮助,师生之间达成默契。总之,对这首诗的学习,采用的是教师指导点拨,学生研究探讨的学习方式,从字词到句,从内容到结构,几乎全是学生自己习得的成果。
要想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是非要肯放手不可的。为此,教师一定要将学习的时间、空间留出来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而且是尽量多留出一些,让学生充分思维,在探讨中发展自己。这样教师也就做到了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