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知识的学习融进生活,实现课堂教学的共鸣

2016-05-14 07:32陈国新
新课程·小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

陈国新

摘 要: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同样,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也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可见,只有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共鸣。

关键词:教育;知识学习;生活;学习激情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生品社课堂里,教师应该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通过多年教学,我体会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从教学内容的挖掘利用,到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从教学方式转变,再到教学过程的生活体验,只有真正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进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融入生活,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共鸣。下面,我就小学低年级品生品社课的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谈谈自己的点滴收获。

一、在教学内容挖掘上,要特别重视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捕捉可利用资源,实时开展教学

课程标准编写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这为教学重回儿童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和素材基础。但是,大家都知道,低年级品生课本,内容很简单,一节课就是几幅图片,简单的几句话,只是个教学的蓝本,如果就课本来教,五分钟用不了就能学完,这就是一个问题;就课本的内容来看,有的还是学生不熟悉的情境,这又是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可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老师要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活用”教材,用学生的真实生活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如,在教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时,其中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内容很简单,有“见面问声好,自我介绍,制作小名片,我们都是好朋友”四个小内容。我就把开学前后小朋友来上学和课间的情况用手机录了下来,上课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同学上学时的高兴情境,大家很兴奋,感到上学真的是很高兴的。同样,在学习“见面问声好”时,我把录下的学生在校门口与老师、保安叔叔问好的情境一放,大家感到很亲切,由此拓展到同学之间也要学会问好,与接送自己上学的家人问好,再见等文明用语。

二、在教学方式上多接触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不能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实际,而不是记忆背诵课本上的知识点。教学方法要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因此,我们老师要依据教材内容,把握、寻找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的结合点。打破教学场所的限制,让学生接触实实在在的生活,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例如,我在教授“快乐的课外活动”时,学生列举了“老鹰捉小鸡”“跳皮筋”“踢足球”“舞蹈”“合唱”“书法”……活动不下几十种,有的是学生自己正在参加的活动,所以,我就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通过回放,足球场上孩子们刻苦训练的场景,孩子们在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中的表现,孩子们的手工制作、书法作品等,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自己在多元的社团活动中有了不同的收获。那是书本上没有的,孩子们有了收获的喜悦。

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通过原有生活知识经验与新体验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改变自己的知识经验。由此理论得出,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关注、观察、体验、反思自己经历的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实践者、观察者、体验者。如,在教学“今天我值日”时,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总结出干了哪些活,怎样干的,看到干净的环境时有什么感受。再让学生第二天体验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自己或其他同学破坏后有什么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以此达到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教学目标。再如,在教学“爱护自己的眼睛”时,我让学生蒙上自己的眼睛在教室内活动1分钟,学生相互碰撞、碰歪了桌凳等,学生真正体验到失去光明后的困难,以此展开教育爱护自己的眼睛。再如,进行安全逃生教育时,从理论指导,老师示范到警报一响全体师生的实际演练,增加了体验生活的时效性,学生情绪激昂,学习积极性高,学到的才能远远超出课本的含量。

四、课下延伸,更是学会生活的验证

课上的学习,紧密结合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习本身就在于明理导行,如果仅仅在课上明白了道理,而课下生活中表现的却是另一副样子,课上课下“两张皮”,那就失去了教育的真实目的。因此,课下延伸,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表现如何,就更能说明目标的达成度情况。我在教学时,引进家庭评价,社会评价机制,督促学生在家庭中、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爱劳动、爱学习、讲卫生、有礼貌等。在学习了“合理饮食”后,我就让学生记录自己家庭一周来饮食情况,作出分析,肉食、蔬菜、蛋奶、谷物等的用量哪一种用的合理,哪一种不合理,给家庭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并制定营养饮食配餐标准。学生在家庭中把课上学的在生活中进行了实验,得到了验证,让课堂得到了延伸,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生是富有生命的教育对象,他们对于教材的观点、态度都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自己不同的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露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呈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把知识的学习融进生活,这样才让我们的课堂鲜活起来,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共鸣。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名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朱摹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朱丽.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生活感悟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