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因为国语教学承载着传承中国文明和文化的重任,它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以往的课改中,往往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课程也过于繁难偏重,教师和学生长期承受重负,苦不堪言,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厌学情绪严重。那么,如何让学生愿意学习语文,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呢?梁启超说:“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趣味。”目前很多教师的做法是把课本里的东西教学生强记,如同嚼饭给小孩子吃,这种教育方法,如何唤起学生的兴趣呢?一些人变听说读写为“终日练”,不知从何而来的道理莫名其妙,偏难怪繁的语文题,一条条将本来融情感与语感于一体的文章肢解而成的阅读题,充斥语文教学空间。试问,在题海中泡出来的一代谈何能力?
因此,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成为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从识字写字时起,着力培养小学生对汉字的喜爱
仓颉造字时,每一个字都是一幅图画,有的可以说是形神兼备。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字蕴含着智慧,透着美,如果教师能深入引导学生发掘汉字固有的规律和美,学生就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去研究汉字,热爱中国的语言文字。我的做法就是从学生识字的那一刻起,将字与图紧密结合起来,如象形字:山石田土等,指事字:上下、一二、刃等,会意字:休、看、采等,形声字:江河、妈等,在注意字图结合的同时,尽可能回归生活,然后再进行字理识字,变成一些小韵文、小故事、贴切的谜语等来表示这些字的音形义,在兴趣的驱使下,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汉字的组成和所表达的意义,进而引导到词到句到篇。
二、为挑起课堂气氛而设置趣点
我讲《渔夫的故事》,开始介绍文章的出处是《一千零一夜》。即此书开头讲的是古代东方某国国王山鲁亚尔每夜和女子聚会后,第二天早上就将其杀掉。宰相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其他女子自愿嫁给国王,她用讲故事之法,激起了国王兴趣,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不但未被杀,反而终止了国王残杀王后暴行的故事。从而使学生既了解了书名来历,又引起了学习《渔夫的故事》的热情,有效导入了课文内容的学习。
三、为满足学生求知欲望而设置趣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有两幅插图,图中有一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讲课时,这本是可以不讲的,但为了引起兴趣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我讲了这幅画:中国绘画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画意双关。比如,画一项戴吉祥锁的小胖子双手抱一大红鲤鱼,取音取义,表示“吉庆有余”。三味书屋那幅画,也是这样,“鹿”表示“禄”,“伏”表示“福”,“伏鹿”“福禄”。这是和“古树”——“古书”相联系的。因此,这幅画暗示一种思想,“福禄”就是以苦读“古书”为基础的。学生听了,都感到挺有意思,课上顿时活跃起来。这样,使学生既了解了“三味书屋”的画是向私塾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教材,同时也了解一些绘画的知识。
四、为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而设置趣点
如,《蚊子和狮子》是一篇读写结合的课。教学重点是仿写,难点是怎样由读转入写上,即读与写的结合点。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趣点:为解决难点,设计了“四问”,并在第一问上趣导。具体做法是:讲析了课文后,我说,把文中的人物换一下,蚊子换成老鼠,狮子换成大象,蜘蛛换成猫头鹰,让大家不改变寓意来个仿写。我先让学生说,然后再写。正如我料想那样一开始就把学生难住了,不知如何开头,于是我依据准备的内容引发:“老鼠跳到大象面前说什么?”大家动起脑子。我接着说:“老鼠说了,我不怕,你不比我强,我的祖先就用钻象鼻法打败过你们。如果你不服,咱俩较量较量。”这一趣味性引导给学生开了窍。于是,根据这一问,学生又说出了几个较好的开头。又接着说我提出的第二问:老鼠和大象打得怎样?而后又说第三问:打了胜仗的老鼠怎样被猫头鹰捉住?最后说第四问:老鼠将被吃掉时叹息什么?这样在趣味的引导下,学生不仅有声有色回答了“四问”,也顺利说出了仿编的故事,而且快捷写出了成功的仿文。
一堂课应设置多个趣点,使之趣趣相连,形成兴而不衰,高潮迭起的活跃、欢快气氛,以使激起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和持续,从而求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另外,因为我注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根据课文特点创设情境,还有一些课文是节选于名著,课堂上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正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及时转移到课外书的阅读上。比如,学习《渔夫的故事》就推荐《一千零一夜》,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安徒生童话》,学习《草船借箭》就推荐《三国演义》,学习《悟空出世》就推荐《西游记》等,学生纷纷走进图书室、书店时,我们的语文就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学科,会加速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由此说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语文教师要谨记。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