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用,架设阅读与写作之桥

2016-05-14 04:33王和平
新课程·小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写作方法课文文本

王和平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如何关注语用,架设阅读与写作之桥呢?

一、课堂教学现状

课堂现状一:偏重教学内容,忽视语言训练

教学中,教师不知不觉就会陷入内容分析讲解的误区中。总是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却很少引导学生研究课文是怎么写的。课堂教学流程看起来无懈可击,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可是总让人感觉缺少了那种浓浓的语文味。笔者听一教师执教五年级剧本《半截蜡烛》,现将教学片段呈现如下:

师:自由读课文,画出奎琳一家是怎么同德国军官周旋的句子。(生画句子)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这些句子。

生:(读文)……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面对危险时很镇静,她想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蜡烛撤下。

生:我觉得杰奎琳很聪明。她故意说自己想睡觉了,趁机把蜡烛拿走了。

……

师:我们分小组把这个剧本演一演。

从上述教学片段来看,教师的关注点是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而没有去引导学生关注杰奎琳的语言,她实际上是利用了转移话题的方式让德国军官放松了警惕,从而顺利地保守了秘密。

巧妙转移话题的说话方式,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老师能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说话或者写话的情境,那么这样的语言在学生心中就能活泼地生长起来。

课堂现状二:体现写法点拨,忽略语用效果

课堂上,在副板书的位置上经常可以看到“对比”“总分”“前后照应”“有详有略”等写作方法的点拨。但很多教师对写法的点拨也仅仅限于此——概括出几个写作方法上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知道而已。至于对比的方法、前后照应的方法等具体在写作中怎样运用,学生就如雾里看花。

因此,仅仅对写作方法进行了点拨,没能让学生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不会得到真正提高。

课堂现状三:突出“道”的要求,缺失“文”的训练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也注重写的训练,可是往往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来阐释,缺少“写法”的训练。思想内涵看起来很丰富,但是因为没有提供恰当的写作载体,学生往往就无病呻吟了。

二、如何关注语用,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关注语用,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呢?

对策一:在朗读感悟中品味文本语言

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指的是对文章的鉴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是学生理解文本思想的有效途径。

如,丰子恺的《手指》这篇文章,一读,就会发现语言风趣幽默,妙趣横生。这样的文章,如果向学生提问:“这五个手指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样会把美妙的语言肢解得索然无味。既然作者写得妙趣横生,我们就还他个妙趣横生。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

自学课文,选择你觉得写得最有意思的一根手指,以自述的形式在班级里汇报表演。

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把文章读熟读透,否则无法进行表演。由于要进行表演,必定要对语言进行艺术加工,这样,在不知不觉间,学生就将书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不就是典型的运用语言吗?

对策二:在分析比较中领悟课文写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作品,这都是学习表达的例子。教师要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引导学生挖掘课内资源,巧抓读写训练点,适当借鉴、移植、积累,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比如同样是哲理性的文章,《桃花心木》在文本中就以非常直白的语言揭示人生道理,而《顶碗少年》却是通过少年的动作神态以及课文结尾那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让读者在品读语言中悟人生道理。教学这两课时,笔者就采用了比较式教学方法,学生会明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来表达自己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获得的人生哲理。

对策三:在交流表达中运用写作方法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笔者认为主要应该是两层含义:一是能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二是能有方法、有创意地运用语言文字。

正确规范的语言首先应该以课文写法为重要凭借,小学阶段进行写的训练,教师必须当好“引路人”,从扶到放,逐渐让学生自己能在写作的道路上自由驰骋。

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多种多样语言运用的平台:

1.好的句式练一练。教学《山中访友》时,课文第五自然段句式特点明显,是进行模仿的范式。“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理妆吗?”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语用练习:“你好,可爱的蝴蝶,你……你好,可爱的蚂蚁,你……”

2.展开想象叙一叙。教学《顶碗少年》最后一段话:“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当“我”想起顶碗少年时,会想到一些什么?

当然,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并单单只有以上几种做法。笔者认为,所谓的语用能力培养,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引领,学生内化为自身的“言语素养”,并能外化为“言语能力”。一言以蔽之,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重视“读读写写”。因为,只有读,才有悟,只有写,才会写,才能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写作方法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