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
2016年2月初,《新教师》编辑部林彦老师告诉我,福建教育出版社应台北教育大学邀请,将于3月组织《新教师》编委会及名师送课入台,要我准备一个50分钟的讲座。说实话,接到这个任务我是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我能够踏上宝岛台湾——这片曾经让我魂牵梦萦的土地,担忧的是这个高大上的任务——我是否能完成得好。虽然我也曾有过各种讲座的经历,但毕竟这是一次海峡两岸的文化教育交流,代表着大陆的教育形象,能否胜任,我确实心中没底。在忐忑中,我完成了“润物无声?摇静待花开”的讲稿,并于3月12日与交流团一行10人踏上了前往台湾的教育交流之旅。我们一行10人在台湾有7天时间,从台北到高雄,一路前行,沿途感受着台湾的秀色山川与风俗民情,走访了5所小学,送出了3节课、2场讲座。所送的课与讲座均获得了台湾同行的高度赞扬与认可。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台湾同仁的热情与台湾教育的独特风格。
独特印象之一
教育理念的鲜活性。与大陆学校教育理念较具“格式化”及“口号化”不同,台湾学校的教育理念体现其独特的生命性与使命感,以鲜活的培养目标定位学校的发展。如与我校缔结姊妹校的台湾新北市修德小学,其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其说是理念不如说它更像一首小诗:“童年是孩子筑梦的黄金岁月,且孩子的梦是缤纷的、绮丽的。孩子没有环肥燕瘦之别,也没有上智下愚之分,有的只是无限待开发的潜能。我愿意努力奉献成就他人之美,成就每一个孩子、成就每一个家长、成就每一位老师、成就每一位行政团队。共同构筑一个充满尊重、关怀、温馨、和谐、创意与希望的阳光小学。”再如高雄市盐埕小学校长的办学理念,“营造友善安全的校园,培育创新、感恩快乐、圆梦的全人儿童”,使命感呼之欲出。台北市新生小学的办学愿景:愿“新生”的每个孩子都能具备经营幸福人生及推动社会进步的憧憬与能力。生命化教育参与其中。
独特印象之二
课程设置的多元性。台湾学校的课程是通过设置多元弹性课程促进学生的适性发展,从课程的主体来看,既有规定的课程,又有校定课程,但更突出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综观所参观的台湾几所小学,从课程设置的表面来看,与大陆大同小异,开设有国语、英语、健康与体育、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生活科技、电脑、综合活动等。但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还开发了以校本研发为主线的主题特色课程。如,台北立人小学,在国语课程下又开发出了全人阅读、多元思考两门课程,综合活动下又开发出了围棋、家暴防治、性别平等、品德教育等;屏东县的五沟小学以塑造新时代客家地区学子意象为愿景,形成了客语生活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了客家舞狮、客语教学等校本课程;高雄的盐埕小学根据学校艺术专长的师资优势,开设了美术社团、音乐社团,深耕视觉艺术教育。
独特印象之三
学校教育的社会性。在台湾交流研讨的几天,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力量参与,特别是志工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台湾有这么一群人,在学校负责一些勤杂事,协助老师管理学校,他们不求回报,就像喜爱自己孩子一样喜爱他们的学校。在新北市修德小学,一名家长志工就让我印象深刻:他是一名退休的职工,但他还在修德小学义务教孩子们种植蔬菜。在台北的新生小学,一名志工妈妈在学校的阅览室带领孩子们完成了世界各地地标认识的学习。这名志工妈妈以其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尊重。在屏东县的五沟小学,我们受到了五沟小学师生员工的盛大欢迎,在这场盛大的欢迎仪式中,五沟小学的志工妈妈从头至尾策划并参与了这场盛宴。我们常说,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在大陆,这三种教育泾渭分明,相对独立,其结果常常造成教育的缺失与断层。台湾学校教育的社会性值得我们借鉴。
独特印象之四
学生培养的分层性。理性的教育应该承认与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台中的立人小学在学校愿景的第一条这样写道“把每个孩子带上来,尊重个别差异,是我们永远的坚持”。台湾的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开设资优班与普通班,让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学得更好,让学习能力弱的孩子学得更自信。这两个班是开放的、人性化的,也是动态的。在一些规模较小的、无法分成两个层次的班级的学校,就采取开设补习班,有专门的老师、专门的时段为学习跟不上的孩子补习。
台湾之行匆匆,所见虽少,收获甚多。台湾与大陆,书同文,语同音,习同俗,宗同根,但台湾独特的教育理念,在此行见微知著。愿通过此次沟通与了解,相互学习,共同切磋,穿越一水之隔,共同促进两岸教育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