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晚至4月6日早间,ID为“弯弯—2016”的微博用户连发数篇微博,并上传“20160403北京望京798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的视频。文章和视频内容主要为讲述其4月3日在北京出差期间入住酒仙桥和颐酒店时,在酒店房间外遭遇“劫持”,在这5、6分钟的过程中,酒店的服务员以为是夫妻吵架,并未加以阻拦。“幸好我坐在地上不方便移动拖延了时间,还遇到了好心人过路阻拦”,这才得以脱险。在一个有全时监控摄像头的地方,没有任何安保人员、酒店管理人员出现搭救。相关酒店在事发前后一直保持“冷漠”的态度。值班经理也是在酒店前台电话被打爆,事情结束之后才“姗姗来迟”。且在事发之后没有派任何人沟通袭击拖拽事件的始末,甚至不关心在自己的酒店发生了什么事,以及确认当事者的安全。事后,该酒店刘经理表示:“我觉得是在炒作。一又没有死人,二又没有着火,三又没有发生强奸案,对吧。警察出面,也报案了,对吧?你说,就那么回事。”
述评
“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再次让“安全感”和“冷漠”成为公众话题,而且这二者是互相关联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此次事件在网络媒体和现实生活中引发了不小的恐慌,被害人在公共场合遇袭时的无助让公众从渺小的个体出发,无限放大了安全感缺乏的恐惧。大家不仅开始讨论“遇见暴力如何保护自己”,不少服务行业开始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防暴培训。如果此次袭击未遂事件能够强化公众的安全意识,能够让人们懂得在陷入危险境地时如何求救和自救,当事酒店乃至整个服务行业能够整顿自身的管理和加强服务意识,那倒也是“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只是,当事酒店及负责人的“冷处理”方式让人齿冷,“没死人,没着火,没强奸”就不算个事儿。这次是未遂事件,还好没有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如此还不警醒,难道非要等下次变成既遂事件之后才声泪俱下地向受害者道歉吗?
除了当事酒店冷漠的处理方式,在这一遇袭事件中的围观者也让人觉得脊背发凉。好在最后伸出援手的女房客解救了事件当事人,而之前围观的酒店服务员以为是恋人之间的争吵,并未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其实我们可以窥见其中普遍的社会心态:男女之间的争吵打骂旁人都不好插手。那么不少女性就开始设想,假如在街上被一男性打骂拖拽,很可能得不到帮助。由此,围观者的冷漠也导致了安全感的缺乏。其实我们还可以多问一句,为什么异性之间的争吵打骂,公众就可以认为是理所当然而视而不见呢?除了“休管他人瓦上霜”和“清官难断家务事”传统思维,我想更多的是围观者在考量做一个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好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不完善的保障制度,让我们“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血性在退却,承担不了无法预计的后果,也不能昧着良心变成坏人,那么只好让自己变成一个冷漠的看客。
此次事件跟“青岛大虾”传播的方式一样,先在微博上被强势围观,才有相关部门出面解决问题。这又需要我们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现在媒体甚至是个人社交网络比相关职能部门更好使?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被一群冷漠的看客围观,甚至没有一个可靠的求助途径,那么我们的恐惧不安会不会漫延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