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寿
“悬念”一词,最为通俗的理解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吊胃口”和“卖关子”。电视连续剧常常是在有悬念的地方插播广告,让你急不可耐;说评书的到了悬念那个节点上则一拍惊堂木——“且听下回分解”,让你欲罢不能。
“文似看山不喜平”,题材新奇、构思巧妙的作品,总能牵动人心、令人叫绝。学会设置悬念,则是营造这种表达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巧拟标题设悬念
人常言“题好一半文”,好的文题往往能产生“阅读期待”的效应,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便是擅长利用文题创设悬念、创设“阅读期待”效应的高手。比如他的《阿Q正传》,文题中为什么要用“Q”这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来命名主人公呢?比如他的《孔乙己》,文题中的三个字为什么都是上声?为什么三个字的最后一笔画都是竖弯钩?
无论是初中作文还是高中作文,都时常遇到半命题或自拟题目的考查方式。在半命题或自拟题目时,巧用标题设置悬念,可以迅速占得先机,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请看高考自拟的题目:《左手粪叉,右手笔杆》。文章的标题用两个貌似不相关的事物为题,起到了夺人眼球的反差效果。高明的作者在此处其实是用“粪叉”“笔杆”为借代,象征两种生活方式,表达人生要实现“粪叉——平凡”“笔杆——清高”共存的境界。
再看中考半命题作文:《与 对话》《我庆幸,因为我 》。俗套、无味的文题比比皆是,而《与杞人对话》《我庆幸,因为我不漂亮》这样的拟题,一看就不同凡响,一想就觉得下面的文字“有看头”。
二、借助倒叙设悬念
M大学N班的教室里齐刷刷地跪着76位中国大学生,他们一个个耷着脑袋脸上满是羞愧和悔恨,他们对面的讲台上,金发碧眼、年轻漂亮的美国女教师R也弯着左腿,长跪在冰冷的水磨石地面上。
上述文字是《七十六颗心的忏悔》一文的开篇。阅读这样的开篇,相信所有的读者都会发问:这是怎么了?原来,文章叙写的是在一次英语考试中N班的学生以各种手段作弊,激怒了任教的美国教师R,这位年仅24岁的异国女性,找到系主任,要求重新考试。系主任感到为难,理由是在中国历来“法不责众”。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谈判”,最终才以“全体降20分”的惩罚达成妥协。当R登上讲台时,面对76位中国大学生,她跪下了左腿,请求他们再也不要作弊,再也不要欺骗她,欺骗他们自己了……作者在开篇运用倒叙的手法造成的悬念,取得了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借助倒叙设置悬念,就是先叙述事件的精彩引人之处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使读者产生一种紧张、期待、关注的心理,然后再叙述事件的经过。这样的方法引人入胜,使文章起伏跌宕,既可以给读者留下强烈鲜明的印象,也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
三、运用误会设悬念
《20美金的价值》是一篇广为人知的微型小说。初读该文:五岁的儿子为什么要问爸爸一个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当他知道爸爸一个小时赚20美金后,为什么问爸爸要10美金?当爸爸给他10美金以后,儿子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他想干什么?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强烈地吸引着读者——运用误会创设的悬念使得文章具有了“诱惑”的魅力。
运用误会创设悬念,指的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惑。《20美金的价值》围绕20美金展开,情节由孩子问钱、要钱、数钱、给钱构成,结合父亲的情绪变化和一次次误会,从生气、消气到又生气……一步步把小说情节向前推进,使小说波澜起伏,无形中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直至最后把谜底揭开,形成了全文情感的高潮。
四、描写反常状态设悬念
写人叙事的文章都离不开描写,一反常态的描写恰恰是悬念产生的关键所在。
比如,描写反常的现象:
大学期间,薛松从来不吃鱼肉,这一直是我们的未解之谜。(《父亲嘴里的鱼钩》)
——反常的现象,其背后一定有或惊奇或有趣或欢乐或感伤的故事。叙事的过程中,有意设置的反常现象,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是形成悬念的方法之一。
比如,描写反常的神态、言语:
有一天早饭后,一向严厉的爹脸上堆着笑,招呼我:“来,跟爹坐会儿。”我一惊,不知是吉是凶,便耷拉着脑袋凑过去。(《我的父亲》)
——反常的神态、言语,使作品顿生波澜,也使读者产生疑问,产生令人非读完不可的效果。
再如,描写反常的举动: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不占分量,用途却很蹊跷。(初中教材《枣核》)
——小小枣核,究竟有何大用场?同窗避而不答,其反常的举动使读者疑窦顿生。接着只写这位同窗家中的情况,似乎都和枣核无关;直到文章最后读者才恍然大悟,将开篇的疑团解开。
设若一篇文章能够将反常的现象,反常的人物神态、言语、举动等融于一体,那么,这样的文章一定会因悬念迭起而妙趣横生、妙不可言。刊载于《青年文摘》(2014年第10期)的《遇见青春遇见你》便是这样的一篇美文。请看如下片段:
记得那是初三的第一次班会课上,范老头突然向我们征求意见:以后所有同学之间,不许直呼其名,得把姓去掉。
……不到一个月,范老头问我们,在班级里有没有欣赏的异性?如果有,不妨把他或她的名字写在纸上交给他。
……中考前的第二个晚上,整个年级都在临阵磨枪。彼时的中考,隆重的阵势,是丝毫不亚于现在的高考的。第三节晚自习时,范老头鬼鬼祟祟地到了班级,又鬼鬼祟祟地问我们,最近都学累了,想不想来点新鲜的娱乐节目?
别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学,就是在当下,“范老头”的这些言谈举措也足以让人们“拍案惊奇”!透过诸多悬念的叠加,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可爱、可亲、可敬的感人形象。看似反常的描写,却是百读不厌!
五、安排巧合事件设悬念
“无巧不成书”,许多巧合的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情趣。写叙事类的文章,就是要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巧合,去构思故事,兴起波澜,取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巧合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不约而同的巧合、不期而遇的巧合、不期而然的巧合。
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来装饰。于是圣诞节之前,丈夫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精美的发梳,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做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作品以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凸显了夫妻之间感情的深挚,读来催人泪下。像这种不同的人物做出相同(或相似)事情的巧合就属于“不约而同”的巧合。
习作《没想到竟是这样》写了这样的情节:内向、文静的女生梅子,以“木梅”为名,在网络聊天室里“结识”了一个叫“木瓜”的boy。由于上课时想着“木瓜”,梅子走神了,并被年轻的班主任狠狠批评了一通。当天放学后,梅子与“木瓜”相约各拿一张卡通画在公园见面。两人一相见,“木瓜”一脸窘相,而梅子“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喊出一声:‘老师好!”该文以巧合造成情节的戏剧性,增加了波折,读来饶有趣味。这种巧合就属于“不期而遇”的巧合。
《江村小景》是田汉的戏剧作品,文本结构甚是清晰:母女家中对白、女儿提篮外出、长子叩门回家、母子久别重逢、母亲出门借衣、女儿回家受辱、次子入门相救、女儿急忙外逃、兄弟手枪互击、母女呼号入室……巧妙的铺排,便于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只要有一处发生错位,悲剧就不可能发生。这是“不期而然”的巧合。
有悬念才精彩,合情合理的悬念设置能够使文章结构严谨、构思新奇、情节曲折。要想真正掌握这种艺术手法,让笔下的文章产生“不由你不往下读”的佳境,需要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用心建构、反复锤炼、不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