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摘 要:自古以来,农业是世界各族人民生存的根本依托,随着自然环境以及社会背景的不断变化,各国的农业政策也不断革新。在农业发展中,农业推广和区域发展密不可分,农业推广的方式和角度可以促进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情况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研究领域和规划方向。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农业发展程度和区域情况也各具特色,因此、针对不同地区农业现状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然后进行农业推广也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推广;区域发展;农业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区域也得以不断发展和推广,特别是在新时期,更应该审时度势,积极做好农业区域的推广工作,“因地制宜”地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一、农业推广
1.农业推广的含义及特点
在中国古代,农业推广又被称为“教稼”、“劝农”和“课桑”,“农业推广”一词最早被美国本世纪的赠地学院所应用。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合作推广法》,使农业推广法制化。“农业推广”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应用,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那时是民国时期,后来,新中国成立,改用“农业技术推广”一词。农业推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狭义的农业推广,另一种是广义的农业推广。
狭义的农业推广目标群体更侧重农民,具体指对农事活动的指导。农民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途径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推广方式,使广大农民在理解研究成果的同时能够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最终达到增加收入、提高产量的目的。广义的农业推广目标群体除了农民还有农村,除了向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外,还着力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其基本手段是以家庭为中心,立足于农民的实际需要,对农民进行教育、组织和引导,达到提高整个农村的生活水平的目的。
农业推广的特点有生产性、教育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周期性几方面。其中,生产性这一特点具体表现为:以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根本目标,通过对农民进行技术和信息方面的引导,使农民自愿进行变革。;教育性具体表现在:农业推广是推广人员运用多种方式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授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是推广人员与农民群众共同参与进行的。其中既有推广人员的主导作用,也有农民群众的主动作用;综合性表现在:农业推广工作必须考虑与之相关的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问题与情况,这就要求农业推广机构要将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相融合,在顺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拓宽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面,丰富其视野,加强融会贯通的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整体性发展趋势。
其社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小而间接社会效益大;二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不仅要依靠农业推广人员和内部服务人员的的积极性、创造性,还要依靠社会各界力量的鼎力支持和配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周期性包含四个阶段,试验示范期(从创新的引进到典型示范),发展期(从典型示范到大面积应用),成熟期(创新广泛应用期),衰减期(创新随着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逐步减退而最终在生产中丧失作用的阶段)。
2.农业技术推广在我国实行的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相应的、农业推广服务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目标也被越分越细,这种变化是满足人们需求的必然结果。多元化农业推广是指多种制度安排可供选择的格局,它是分权战略实施对社会、经济变化的相适应的结果,也是传播信息源和途径的多样化的体现,它显示了利益与农业推广紧密结合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农业推广服务享受多种推广途径。多元化是成熟农业推广体系的基本特征,无论是经费投入者还是推广服务的提供者都随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格局,这是“传者本位”和“受者本位”两种思想博弈的结果。在农业推广中,主要的内在因素是“多元化内涵”,这也是理解这一推广体系的基础,而政府在其中主要起着协同和调节的作用。
在我国农业新的发展历史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都有着巨大的改变,农业通过实行产业化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农村通过城镇化实现生活平和稳定的预期设想;而农民通过新知识新思想的“洗礼”达到增收脱贫的理想效果。传统农业的生产和运作方式只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环境,在多元化需求日益增多的今天,政府推广体系的垄断正成为多元化农业推广服务的最大威胁。因此、改革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在当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农业推广技术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依托其诞生的农业推广技术也暴露出种种弊端,而这些弊端正影响着农业体系内的方方面面。首先表现在推广组织方面,陈旧的组织体系使得很多本该紧密联系的环节和部门出现相互脱节、分割严重的问题。除此之外,政府的垄断导致投资机制出现问题,最终出现经费总量不足,各地技术推广人员分布不合理、文化素质不均衡的局面。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放眼世界,总结国际上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理论的经验和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与我国基本情况相结合,进而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思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农民、政府以及外界资源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的预期效果。在推广组织方面,要想方设法调动各方人员的积极性,无论是参与推广的工作人员还是参与生产实践的广大农民群众,要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共同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力求使农业推广体系更加稳定、优质。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也是在提高农民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力求保证农业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政府方面在整个操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首先要完善法制体系建设,在投资人、农民和技术推广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只有改善投资结构,项目经费的投入才能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与此同时,要合理利用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通过信息网络化建设加强信息的畅通传递,让资源和信息为整个推广体系服务。另外,政府应该引进各种先进制度和奖励机制,调动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各区域的资源布局,现代农业的发展,只有根据“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基本原则,才能达到多方共赢的预期目标。
二、区域发展
1.中国农业区域发展情况分析
在对农业发展问题的不断探究和反思中,区域农业发展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片土地承载着13亿人口的基本需求,不同区域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吃饱、吃好关系到祖国的整体建设,也关系到中国乃至世界的稳定与安全。
全球的农业发展离不开整体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土地制度、是交通还是人口劳动力,都对农业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起到了重大影响作用,农业日益商品化、社会化注定了其越来越规模化、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区域特色农业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确立各自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进而形成特色农业区域体系化。这种区域体系化正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生产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农业产业化逐步兴起。原有经济体制下的小农生产模式难以适应大市场的流通和需要,因此,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这是大生产下迫切需要的与当前大环境相适应的农业发展体制。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发展特色农业的新要求,这也是不断对特色地区特色农业探究发现的结果。这一要求的提出,有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从主观原因上看,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地质地貌各不相同,具备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还是特色林艺等农产品都存在巨大的探索领域和发展空间。从客观上看,特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政府对特色农业扶持的相关政策也层出不穷,当时政府明确指出要发挥出特色经济区特色农业的优势,引导特色地区协调发展,力求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
2005年,中央明确提出要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这一决定的提出是依据多年的理论研究成活和实践经验。特色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紧密、牢不可分,特色农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中国农业区域发展的问题及解决
农业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也关系到农畜产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各地的发展都有其特殊性,都面临着优势与风险并存的境遇,其问题的共同性主要存在于制度、市场、经营和国际市场等层面。针对当前情况,要对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农产品的基本特征和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为研究中国各地农业发展战略作好铺垫。
首先,农村农民素质和生产力水平还有待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是一切生产活动高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地革新和改进才能持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机械化和生产组织方式还有待改善。“合作”和“共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合理的组织方式可以提高机械化的生产效率,“大规模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农产品出口和产品加工渠道严重不足。单一的生产模式无法提高经济效益,农产品的积压和滞销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只有所有的产品被“消费”了,才达到了生产的最终目的。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各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距发达国家还有较大距离。
农业多功能性在当今各国农业发展中应运而生,这也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农业政策的发展战略和重要依据。各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体系的核心环节是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制定适合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是维持地区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以此为前提,可以基于各地特色农产品的开发、管理体制的完善、特色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和农民素质技能的提高等多个方面。
各个区域在保证农业发展的区域特点的同时,也要保证其区域功能。无论是保证国家食品安全、做好“生态屏障”的功能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业和观光农业还是尝试现代化物流和都市农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发展战略、部署发展布局,为地区经济和整体生活水平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沈育才.运用农业区划成果发展农业区域经济[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8(02).
[2]崔金虎,边少锋. 巴西的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二)[J]. 吉林农业科学. 2003(01).
[3]钟春华. 发展农村科技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