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测度与评价

2016-05-14 13:04王泽楠任建兰张玉泽
绿色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指标环境经济

王泽楠 任建兰 张玉泽

摘要:指出了近年来,循环经济成为政府、社会、科研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力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在梳理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突破性建立了循环经济指标框架,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例,对各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力进行了测度,发现了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地域分化明显,以东西部水平高于中部为特征值,同时在空间布局中,各地区循环经济能力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与集聚效应,最后提出了系列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空间自相关;地域分化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66-04

1 前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传统的黑色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代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已为传统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历经改革开放的发展之后,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走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激烈,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制约我国人均GDP向经济高速发展大国迈进。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呼之欲出。

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起始于西方国家,21世纪初引入我国,在经济责罚、法律层面、区域引导规划、税收等方面国外循环经济已经开展多方面实践,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无论从规划的实施角度,还是从问题的诊断角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宇宙飞船经济观》一书中,“循环经济”概念初露头角,而后国内诸大建等人对国外生态效率、生态产业园区、静脉产业等理论的总结归纳,我国的研究已经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内涵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介绍说明,国内研究认为,清洁生产、生命周期评价、产业共生与产业生态学、生态工业园、零排放和逆生等研究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提升3R原则为5R原则的生态经济模式,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

在循环经济政策路径研究上,国内学者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加强政府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主体作用,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政策监督(赵云君、文启湘,2011);②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原始经济发展弊端(李兆前、齐建国,2012);③规范建立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为政策决策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针对特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与评价,通过利用我国31个省份经济社会生态数据,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测评指标,创新性的评价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并从时空两大角度分析研究我国循环经济地域性、时序性特征,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科学指导。

3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3.1 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构建指标体系是此次研究的核心,通过参考各类文献以及专家咨询等途径,综合认定将产业与社会发展、资源减少投入、资源循环利用、污染减少排放以及资源环境安全等5个方面作为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主要考虑如下要求:①3R原则,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核心在于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准则。②水平指标和垂直指标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中既要反应时序发展指标,又要反映空间状态变化的指标。③相关性原则,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指标的选取,需要努力贴近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实践,结合循环经济理念、原则选取与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水平关联最强的指标。④普遍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普遍性与差异性相结合是指针对不同的时间空间的影响程度结合不同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⑤数据可得性原则,选取的数据需要具有市局真实性与可得性。

3.2 数据来源和标准化

为了评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5R原则,遵循上述指标选择五大原则,我们从产业及社会发展、资源减化量、循环利用、污染减排以及资源与环境安全等方面设置5个二级指标。从上述领域分辨设置若干三级指标,这三级指标体系构成一个立体的指标体系,从多维度、多层次全面衡量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

在权重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类指标中各个指标的权重,而操作指标的权重则用等权的方法赋权。在构建判断矩阵时,传统的赋值规则容易导致最大权重与最小权重之间差距不合常理的大,因此,在同一层次内的两两元素比较,以重要程度依次定值为1.0、1.3、1.5、1.7、1.9等。使用此赋值规则进行赋值后得到的判断矩阵见表1。

对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类指标权重采用均分的方法分配给各个操作指标,最后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见表2。

本次评价涉及31个省会城市,采用这31个城市在2014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提供的数据。

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如下:对于正项指标,标准化为各指标值除以最大指标值所得比值;对于反项指标,标准值为最小指标值除以各指标值所得比值;对于适度指标,区别情况进行处理,第一步:相对化,即指标相对值=(指标最小值-指标值)/指标最小值;第二步:标准化,即指标标准值=指标相对值/最大指标相对值。

4 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的基本情况

4.1 总体情况

2014年,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为0.198,最高值为0.439,最小值为0.105,最大值/最小值为4.181,标准差仅为0.076.可见,我国31个省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整体数值不高,且城市之间差异不明显。从二级指标来看五大方向城市之间的差距均较大,最大值/最小值均大于5.0,标准差也基本大于0.1(表3)。

4.2 主要特征

中国省域循环经济能力评价中宁夏省、山东省、湖北省、江苏省位居前列,宁夏资源与环境安全、环境减排程度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产业及社会发展程度位居全国第一,省区分布中广东省、云南省、北京市排在后列,主要因为污染气体排放以及污染水排放比重较高(表4)。

4.3 东西部状况

31个样本城市中,东部城市12个、中部城市10个、西部城市9个,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看,东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并驾齐驱,优越于中部地区,从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二级指标来看,也基本上呈现东西部优于中部地区的特点(表5)。

但是,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地区差异远没有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那么大。2014年,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中西部地区的1.0倍、0.95倍,地区差距比较明显。

4.4 不同人口密度对比状况

从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来看,如表6所示,人口密度在小于等于0.01万人/km2和0.05~0.1万人/km2的省份,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最好,分别为0.21和0.25,人口密度在0.01~0.05万人/km2和大于0.1万人/km2的省份,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相对较差。

从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二级指标来看,各二级指标的人口密度特征差异很大,产业及社会发展指数和循环利用指数与省份人口密度正相关,人口密度越大,产业及社会发展指数和循环利用指数越大;资源与环境安全指数与省份人口密度负相关,人口密度越大,资源与环境安全指数越小。污染减排指数与资源减化量指数恰恰相反,在人口密度为0.05~0.1万人/km2,污染减排指数最低,相反资源减化量指数横向比较最高。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传统黑色经济发展模式,片面追求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实现经济的最大化发展,经济量的盲目追求彻底破坏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的平衡,片面盲目的追求人均GDP的增加致使我国进入十二五规划以来经济增速放缓,资源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性因素。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目标成为时下经济发展探讨的热点问题,绿色GDP强调将资源环境消耗纳入经济发展水平之中,通过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才能真实评价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从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议在适当时机在全国实行绿色GDP核算体系,作为衡量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参考,在全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全国热潮。

5.2 统筹东西部发展,安排均衡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的布局要统筹点、线、面的协调,并通过循环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将循环经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关于点、线、面布局的主要设想如下。

(1)从点的布局来看,通过人们衣食住行接触的生产、生活网点设立循环经济模范、宣传点,不断增强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与自我约束作用,进而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基础。

(2)从线来看,要借助沿海、沿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带。

(3)从面来看,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圈、带、面。以经济区、城市带为依托,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或城镇的建设。

5.3 选择符合各局省域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全国范围来看,各省份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水平各异,东中西部呈现较大的发展差异性,我们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主要通过建立清洁生产模式,科学减排高能生产体系,在生产、企业领域建立循环有效发展体系。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客观情况,同时结合地区工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时进行工业区的优化升级,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收入水平高,同时对于农产品市场存在多元化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发展体系,建立绿色产业园试验区,创新绿色农业科技水平。

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考虑到经济起步较晚,收入水平偏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环境,要求大力建设新型能源产业,诸如绿色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再生能源产业。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创新发展共生型企业,加快建立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实现高效利用,循环排放。

5.4 加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激励制度体系建设

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科技政策的建立,实现区域产业经济循环发展的终极目标,例如,通过征收化工业污染废弃物排放税的方式,控制化工业生产过程中固体、液体、气体废弃物的过度排放,从而实现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对于废弃污染物进行回收,我们将给予合理的税收优惠,以实现废弃物循环优化和产品的再回收等等。

5.5 建立废弃物回收的产业化运行机制

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回收渠道,如废纸、塑料、玻璃、钢铁等;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产品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回收渠道。通过建立类似具有促进利用价值或污染损害大的废弃物回收的制度,可以实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标。

5.6 建立资源环境价格体制

完善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必须包括环境资源本身的价格成本以及环境服务价格、人工产品环境价格三个方面,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环境产品价格的特征,来确定其价格实现的途径。例如对于休闲、旅游、高档商品房等具有享乐性意义产品的环境价格,可以通过测算生态环境补偿成本、环境质量维护成本,通过环境补偿税、环境清洁税、环境享用调节征收税。

5.7 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积极开展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试点工作,并根据不同产业企业的特点,建立企业环境影响挂牌制度,在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的同时,必须建立严格的、科学的环境动态监测制度,推进信息公开中介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陈德敏.资源循环利用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陈之泉.人类呼唤:循环经济[J].广东经济,2002(2):11~16.

[3]诸大建,臧漫丹,朱 远.5C-模式: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6[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5(6):21~25.

[4]戴备军.循环经济实用案例[M].北京:中国环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冯之浚,张 伟,郭 强,等.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N].光明日报,2003(6).

[6]李惠明,王军锋.加强物质流分析和调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J].经济纵横,2006(2):41~45.

[7]曲格平.探索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J].产业与环境,2003(1):12~15.

[8]于丽英,冯之涣.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5(12):11~15.

[9]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0]吴季松.循环经济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1]闫 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统计局,2012.

猜你喜欢
指标环境经济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环境清洁工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漫观环境
经济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