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作文批改策略

2016-05-14 17:34夏海燕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学生习作作文

夏海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训练,教师有三个基本的环节要做,那就是作前指导、作后批改和讲评。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作文教学得失的关键环节,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处理这一关键环节呢?

一、以欣赏的眼光,寻找学生习作中的美

语文教师要把学生作文看作是他们的劳动成果,必须抱着尊重、理解、欣赏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的作文。有人说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就那么回事,有什么好欣赏的?这样的心理是要不得的。中学生的习作当然不能与“大家”的文章相媲美,但倘若以中学生的年龄、学识水平去看他们的习作,就会发现其中不乏“美”。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语文能力来确定“好作文”的标准。教师要时时记得:中学生知识储备不是很丰富,缺少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当然和那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人会有所不同,他们的作文是利用有限的学识和情感体验在进行“粗放”式的创作。这样,就能从学生作文中找到“美”了。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中学生的作文批改中也需要语文教师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明眸善睐地把学生习作中的“美”找到。当然,不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也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地提高,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更“美”的方式来说。也就是说,文批改要热情鼓励,委婉揭短。语文教师在评价每一篇作文时,都要去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真诚地激励学生,对于优秀作文要极力赞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优美的描写、贴切的修辞自然会被美丽的波浪线衬托;学生有意无意的一处铺垫,一处真情的流露,一处生活哲理的感悟,教师都要找出来以相应的符号和文字加以肯定。这样一寻找,你就会觉得一篇篇文章就此变得优美了。

二、真诚对话,让学生感受人文关怀之美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表扬要不吝溢美之辞,但必须注意批语中与学生交流的角度,注意这种鼓励赞扬是发自内心的,让学生既感受到教师对他作文的关注,更能感受到对他本人的关爱。简单来说,作文是人写的。作文的灵动是因为写的人的灵气,作文的细腻感人源自于作者的丰富情感。所以,批改作文其实是在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感受学生的人格和文学修养之“美”。也就是说,作文批改要针对学生,而不是针对眼前的这一篇习作。

“作文中心明确”,“作文语句不够通顺”等评语让学生感觉与己无关,所以漠不关心。而如果把它改成“你能把事情说清楚了”,“你感受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真是个懂事的孩子”等直指学生本人的评语,会产生一种视觉冲击力和巨大震撼力,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仔细读这个评语,去关注自己作文的成败得失。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同。

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教师可以利用晨读、鉴赏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随时将批改中发现的优秀作文进行朗诵。朗读时,着力营造一种隆重的氛围,动情地赞扬文章的佳妙之处。然后,迎着全班学生敬佩的眼神,报出作者的姓名,或让学生猜一猜,再请作者在掌声中领回自己的作文本。也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发给学生传阅,做到“奇文共欣赏”。这样做不仅能提供同学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而且让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另外,对学生作文的赏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培养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我、积极向上的品格,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作文这样一件“苦事”,原来可以变成学生期盼的“美事”。

三、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都向往美

因为知识结构、生活体验的不同,学生的作文层次也不同,如果我们以每个人都一样的统一目标或一成不变的固定目标来衡量,有一部分学生恐怕永远不会被关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个性的张扬,语文教师要满怀爱心地注视学生的成长。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预期目标。因为对一个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强、语文感悟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和一个语文底子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一篇成功作文的含义是不同的。

教师还要以发展的眼光,有连续性地来评价学生的作文。在他们作文的字里行间寻找这次较上一次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进步,一旦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这个词用在这里真准确”,“你尝试着运用修辞了,这令你的作文增色不少”等,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这足以使学生对自己将来能写出“美文”心生向往,使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在写作上越走越远,创作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来。

总之,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仅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品,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关怀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温暖中感受写作的愉悦,进而写好作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214411)

猜你喜欢
中学生习作作文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