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中的“注意”:多语境视角下的探讨

2016-05-14 16:32郭璞洋李波
学理论·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注意正念内涵

郭璞洋 李波

摘 要:“正念”是佛教修行的精髓,也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干预疗法,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历的感受。“注意”作为正念干预的核心,对其内涵的理解对于正念机制的认识与正念练习的操作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研究者对于“注意”内涵的理解却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对研究者的不同观点进行了综述,并尝试通过引入“多语境”,将正念划分为“日常”“心理学”以及“佛学”三个层次,以期对现有观点进行整合,进而阐明正念中的“注意”内涵。

关键词:正念;注意;觉知;内涵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109-03

正念源于佛教的四念处禅修,是佛教修行的精髓,也是正念干预(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MBI)的核心[1-2]。自从1979年Kabat-Zinn以“美国式的语言”将正念从佛学语境中引入到心理学领域之后,正念由于其显著的疗效性、广泛的适用性以及对现有临床手段良好的融入性而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2-3]。研究发现,正念干预不仅能够减轻甚至消除身心症状,还能够提高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4-5]。另外,在临床领域之外,正念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6]。

一、正念与“注意”的关系

1982年,Kabat-Zinn在心理学领域第一篇正念研究中,以“对当下的、有意识的注意力自我调节”来描述正念[7]。1990年,Kabat-Zinn给出了正念的“操作化定义”:“正念简单来说就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去注意”“对当下地、有意识地、非批判地觉知”[8]。

“注意”是正念的主要构成与核心机制。研究者从注意调节角度去解释正念的内涵及作用机制,用与注意相关的认知任务检验正念的效果,或者以注意力的改善作为衡量正念水平的指标。

二、正念中关于“注意”的不同论述

在早期研究中,研究者没有对“注意”与“觉知”进行区分。2003年,Brown提出“正念是开放或接纳的觉知与注意”,并强调区分“注意”与“觉知”的重要性,他引用Western的定义对这二者进行了界定:“觉知(awareness)”是“意识的背景雷达,对内外环境进行持续监控”,而“注意(attention)”是“集中意识觉知的过程,对有限范围的经验给予高度关注”[9-10]。这也是正念研究中描述“注意”的第一种角度,即以“注意”在心理学研究中既有定义来描述。

第二种是从“操作”的角度描述注意。这种视角在Kabat-Zinn1990年之前的研究中尤为明显,他从行为角度来描述正念:“以专注为基础……不限制注意力的对象,而是对每时每刻的身心现象都予以‘超然的观察(detached observation)”[7]。这种描述方式类似于佛教中对正念的表述方式,所描述的是培育正念的方法和过程,对于禅修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这种表述方式具体直观,更容易理解。但“培育正念的行为并不等于正念本身”——正念干预和正念就像菜单和菜、地图与疆域之间的关系,将正念干预当作正念,显然会犯了“吃菜单”的错误[2,11]。

第三种视角,则是从认知角度界定“注意/觉知”:研究者从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角度解释注意的内涵及机制,进一步将正念放在认知行为中。研究者将正念定义为“增加觉知与注意控制”“发展自我觉知的认知技术”“观察自身认知过程”或“注意控制训练”等[12]。

三、有关“注意”内涵的争议

“注意”是首先为研究者所认识的正念要素。对于正念干预中“注意”内涵的探讨不仅涉及对正念内涵的具体理解,还涉及如何解读正念干预起效的作用机制,并由此进一步对干预者在正念干预中操作的方式以及获得的效果造成影响。

通过对现有正念文献的梳理,可以将正念研究者有关“注意”的观点归纳为三类。

(一)正念中的“注意”即日常生活中的“注意”

第一类研究者认为正念中的“注意”即日常生活中“注意与觉知”。①这类研究者以Brown&Ryan为代表。他们认为正念是个体天生就具有的“特质(trait)”,这种特质体现为对当下身心经验予以注意与觉知的倾向性[9]。研究证实,正念水平与个体人格特质具有密切关系,即使未经正念训练的个体在正念水平上亦存在差异[9,11]。

(二)正念干预中的“注意”体现为“注意聚焦”与“开放监控”两个阶段

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正念中的“注意”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注意状态,而是一种“特殊的注意状态”。这种特殊的注意需要循序渐进的训练,同时也需要有意识的唤起与培育。

从操作上来看,在正念练习中,个体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目标上,培育注意力的稳定性,再慢慢扩大觉知范围,直到对一切身心现象都能予以无分别的觉知。前一操作被称为“注意聚焦(Focus Attention)”,而后者被称为“开放监控(open monitoring)”。这两者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正念干预内容分类,分别大致对应于佛教中的“止禅”与“观禅”,即巴利文中的Samatha(奢摩他)与Vipassana(毗婆舍那)[13]。“注意聚焦”指个体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目标上,保持注意的专注与稳定,并排除其他刺激的干扰,所专注的目标包括身心现象(如呼吸、声音等)、物体(如光点、图形等)以及特定内容(如经、咒等);而“开放觉知”指个体对感知觉范围内的一切身心现象都保持开放的觉知,注意力并不固定在某一特定目标上,而是对当下发生的一切经验都给予清醒的观照。

研究者对于“注意聚焦”与“开放监控”的关系问题持有不同观点,有研究者认为两者是相续的不同阶段,还有研究者认为两者是并存的两种成分。“阶段论”与“成分论”分别构成了第二与第三类观点。

阶段论的研究者认为正念干预中的“注意”包括“注意聚焦”与“开放监控”两个极端。正念干预开始于注意聚焦训练,随着干预者注意力越来越趋于稳定,再逐渐转换至开放式监控[7]。正念干预的初学者容易将正念干预等同于“注意聚焦”,他们认为有效的训练就是保持注意力的稳定,当发觉自己在训练过程中走神,部分干预者甚至会感到挫败和沮丧,直到意识到正念正是在一次次走神又拉回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而资深干预者则常常强调正念是“开放的觉知”,因为注意力的稳定仅仅是正念干预的初始阶段,在正念干预的后期,干预者不仅仅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目标上,而是对身体内外所有的经验现象都予以开放的觉知。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在正念训练中,注意的稳定性与开放性都很重要,忽略“注意聚焦”的训练可能导致干预者缺乏保持注意稳定的基本能力,进而容易在干预中陷入散漫的反刍思维之中。

(三)正念中的“注意”体现为“注意聚焦”与“开放监控”两种成分

与阶段论研究者不同,持成分论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注意聚焦”与“开放监控”作为两个成分并存于正念研究中。Dunn等人根据脑电研究,提出“注意聚焦”与“开放监控”并非截然分明的不同阶段,而是不同的成分[14]。此类观点从佛教研究者的角度得到了大量支持,菩提比库提出:“大多现代的老师会把念处修行等同于毗婆舍那,这很生动,但要注意四念处不仅包括毗婆舍那,还包括奢摩他”[15]。缅甸马哈希禅师及帕奥禅师也分别强调:“正念有两个部分:奢摩他正念以及毗婆舍那正念”,“四念处并不等同于毗婆舍那”[16,17]。事实上,佛教禅修与其他禅修传统(如印度教禅修)的根本差异就在于“止观双运”[18]。

四、以“语境”的引入进行观点整合

“注意&觉知”是正念的核心成分,也被众多研究者认为是正念的核心作用机制。对于“注意&觉知”内涵及具体操作的理解无论对于正念研究还是正念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如上所述,研究者对于这一问题却始终未能达成共识。本文认为,这一争议的关键在于研究者没有认识到“注意&觉知”的层次性。

在日常语境中,正念可以是简单的注意与觉知。这种注意由新异刺激的出现而引发,具有偶然性的特点,缺乏朝向某一特定的目标的稳定性。在这一层面,“正念”是个体普遍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在觉知背景下对刺激目标的短暂注意。

在心理学语境下的正念干预中,正念首先开始于“注意聚焦”,干预者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逐渐培育注意的稳定性,并对注意的行为及内容进行觉知;当注意力能够达到一定的稳定性之后,干预者开始学着转换注意力的焦点,并扩大觉知范围,最终达到无分别地对当下的一切身心现象进行觉知的状态。从操作性的角度来说,“注意聚焦”与“开放监控”具有明确的阶段性。在一般八周的正念干预中(以正念减压疗法及正念认知疗法为例),干预者通常在第三到四周开始学习将注意力从呼吸扩展至其他目标,但在之后的课程中,观呼吸仍然常常作为干预的“热身”或者帮助干预者回到正念状态的“锚点”[19]。

在佛学语境中,正念禅修强调“止观双运”。“注意聚焦”与“开放监控”不再是具有明确界限的阶段,而是过程中一体浑然的两种成分。在修习“奢摩他”的过程中,禅修者需时时保持对“定境”和自身的觉照;在修习“毗婆舍那”的过程中,禅修者则是处于“刹那定”中,即在每一个流动相续的时刻都保持“深入专注”,但并不限于固定目标。

因此,明确说来,上述三种观点的研究者所持有的观点并无对错之分,而是正念在不同层次上的含义与特点。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总结针对这一争议的答案:就日常语境来说,正念是由刺激所引发的觉知下的注意;在心理学语境中,“注意聚焦”与“开放监控”体现为正念干预的两个阶段,正念干预由“注意聚焦”开始,逐渐发展至“开放监控”,这也就解释了什么初学者认为正念就是“注意聚焦”,而较资深的干预者则认为正念专指“开放监控”;最后,就佛学语境来说,“注意聚焦”与“开放监控”是正念禅修中并存的两种成分,要求禅修者达到一定的“聚焦状态(或说定境)”,止中有观、观中有止。

五、结语

以“注意”,这个心理学领域业已存在且研究相对成熟的术语来表述正念,顺利地在佛学与心理学语境中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这种表述方式不仅延续了早先心理学领域中对禅修的理解,还与心理学已有的研究范式搭建起联系;而且,“注意”的表述使人们认识到正念是人人都具备、都能够培养的能力,摒除可能附带的神秘主义色彩,使正念变得简单易懂。“注意”为研究者及干预者提供了一个迅速把握正念的“抓手”,使原本庞杂深奥的禅修传统成为能够被迅速理解并操作的训练方法。

而“语境”的引入,以有区别的整合回答了有关注意内涵的问题。“有区别的整合”的意义在于:将日常语境中的“正念”放在心理学语境中去评价,会导致研究者忽略了正念的“普遍性”——正念首先是人人具备的能力;将佛学语境中的正念放在心理学语境中去理解,会导致研究者排斥正念的“复杂性”——没有意识到正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动态的修行系统;将心理学语境中的正念放到佛学语境去评价,会牺牲掉正念的“简易型”及“实用性”——而这两点正是正念能够被称之为“浪潮”与“革命”的关键[20]。研究者应当意识到,正念内涵研究之所以困难,正在于正念的跨语境性。它既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具有的能力,又是心理学语境中可以有意识培育的状态,还是佛学语境离苦得乐的“一乘道”。而正念的奇妙之处,也在于它的跨语境性,它呈现出一条每个人都可以践行的、心理学领域已形成较成熟操作流程的、可以引领人类达到需求金字塔顶端的离苦得乐的道路。

参考文献:

[1]Hanh, T. N. (2008). 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 The Classic Guide to Meditation by the world's most revered master: Random House.

[2]Kabat-Zinn, J. (2011).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of MBSR, skillful means, and the trouble with maps. Contemporary Buddhism, 12(01), 281-306.

[3]Linehan, M. M. (1993).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substance abuse. NIDA research monograph, 137, 201-201.

[4]Grossman, P., & Van Dam, N. T. (2011). Mindfulness, by any other name…: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ofsatiin western psychology and science. Contemporary Buddhism, 12(1), 219-239.

[5]Shapiro, S. L., Oman, D., Thoresen, C. E., Plante, T. G., & Flinders, T. (2008). Cultivating mindfulness: Effects on well-being. J Clin Psychol, 64(7), 840-862.

[6]Barnes, S., Brown, K. W., Krusemark, E., Campbell, W. K., & Rogge, R. D. (2007). The role of mindfulnes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responses to relationship stres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33(4), 482-500.

[7]Kabat-Zinn, J. (1982). An outpatient program in behavioral medicine for chronic pain pati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relim-

inary results.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4(1), 33-47.

[8]Kabat-Zinn, J. (1990).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The program of the stress reduction clinic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Center.

[9]Brown, K. W., & Ryan, R. M. (2003). The benefits of being present: Mindfulness and its role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4), 822-848. doi:10.1037/0022-3514.84.4.822

[10]Brown, K. W., Ryan, R. M., & Creswell, J. D. (2007). Mindfulnes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evidence for its salutary effects. Psychological inquiry, 18(4), 211-237.

[11]Giluk, T. L.(2009). Mindfulness,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affect: A meta-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7(8), 805-811.

[12]Teasdale, J. D., Segal, Z., & Williams, J. M. G. (1995). How does cognitive therapy prevent depressive relapse and why should attentional control (mindfulness) training help?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3(1), 25-39.

[13]Lutz, A., Slagter, H. A., Dunne, J. D., & Davidson, R. J. (2008). Attention regulation and monitoring in medita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2(4), 163-169.

[14]Dunn, B. R., Hartigan, J. A., & Mikulas, W. L. (1999). Concentration and mindfulness meditations: unique forms of consciousness?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 24(3), 147-165.

[15]Bodhi, B. (1984).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The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The Wheel Publication.

[16]Sayadaw, M. (1980). A discourse on to nibbana via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inclusive of Saraniya Dhamma & Mahapaccavekkhana.

[17]Sayadaw, P. A. T. (1996). Light of wisdom: Meditation in a Pa Auk forest monastery: translation of DhammaTalks esp-

ecially on Mahagopalaka Sutta.

[18]南怀瑾,袁焕仙.定慧初修[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19]Bishop, S. R. (2004). Mindfulness: A Propos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1(3), 230-241. doi:10.1093/clipsy.bph077

[20]Hayes, S. C. (2004).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relational frame theory, and the third wave of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therapies. Behavior therapy, 35(4), 639-665.

猜你喜欢
注意正念内涵
早餐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大学生特质正念对自尊的影响: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正念,焦虑时代的一剂解药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策略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