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蕾 薛小东 章雪颖
摘 要:大学生职业角色准备不足会出现角色失衡,导致工作效率下降、频繁跳槽等问题。将人格结构理论PAC理论运用于此问题的分析,认为大学生职业角色失衡在于:缺乏实践支持的象牙塔式P(家长)心态,教育服务过度的冲动依赖C(儿童)心态,需要冲破网络阻碍并提升A(成人)心态。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在指导学生职业角色准备上,可以在职业指导课程中运用PAC理论;言传身教中引导学生A(成人)心态;在学生工作中针对性攻克心态阻碍。
关键词:PAC理论;职业指导;职业角色;辅导员;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198-02
从大学生到职业人,是就业前后社会角色的转变。在适应这个转变过程中,大学生需要面对与学校截然不同的环境、人际交往、管理方式。很多人因此产生了心理压力,出现角色失衡。这不仅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下降,频繁跳槽,严重的甚至可能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前,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职责,并且其优势在于和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沟通交往频繁。本文将PAC理论与辅导员工作结合起来研究,以期为提高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增强辅导员师生交往引导能力,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角色准备寻找新的研究视角。
一、PAC理论概述
PAC理论是一种人格结构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EricBerne)于1964年在其专著《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一种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人的个性或人格由父母(Parent)、成人(Adult)、孩子(Child)三种自我状态构成。每种自我状态是思维、感情和行为的单独来源。P型(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统治、支配、教训以及其他权势作风和命令口气;A型(成人)心理状态以客观和理智为标志,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他人,讲起话总是用商量口气;C型(孩子)心理状态以冲动和变化无常为标志,表现为遇事无主见,要么感情冲动,要么绝对盲从[1-2]。在任何特定人际沟通交往的情境中,人们的行为都会受到个性的三种组成部分或其中之一部分自我状态的支配。哪种心理状态占优势,在人际交往互动中就会表现出哪种态度的特点。
二、大学生职业角色失衡的PAC理论分析/对大学生职业角色准备不足的PAC理论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角色的PAC结构及其行为特征
在每个人身上,三种心态各占的比重并不相同,所以在行为方式上也表现不同。在职场中管理者与普通职员的PAC心态结构及行为特征也有所区别。鉴于大学生初入职场一般为职员身份,在此将职员在职场活动中的心态结构及其表现整理如表1。其中,类型4-6的行为表现相对更符合用人单位与社会关于职员角色的标准。此类大学生的PAC心态结构更易适应职业角色。而职业角色适应困难、工作效率低或是频繁跳槽者,往往具备类型1-3其一的PAC心态结构及其行为表现。
(二)大学生职业角色失衡的PAC分析
1.缺乏实践支持的象牙塔式P心态
象牙塔式的P(家长)心态,其典型行为表现可见表1类型1。此种类型更易出现在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群体中。该类学生往往在专业学习上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学业成绩优良,但对社会实践没有兴趣或应付了事、对人际交往经验不足。其学业成绩促使其在专业工作方面过度自信,遇到问题容易出现生搬硬套的本本主义,以自己的立场出发去评价指点职场中的人事物。
2.教育服务过度的冲动依赖C心态
冲动依赖的C(儿童)心态,其典型行为表现可见表1类型3。该类学生的冲动与依赖往往与成长过程中得到的过度保护、过度教育服务有关。从家庭方面看,物质条件的优渥与中国式家长的大包大揽是主要原因,这从家长们的口头禅“听爸妈的没错”、“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桥还多”,和孩子们的口头禅“都怪你”、“我不知道”可见一斑。从学校方面看,随着学生生源缩减,高等院校招生竞争日趋激烈。在整个商业社会更重视客户便捷舒适体验的氛围下,学校更倾向于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需求相关的学校楼宇硬件、后勤服务上过度服务。
3.需要冲破网络阻碍并提升A心态
具备高A(成人)心态的典型行为表现可见表1类型4。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倾向,表现为更加追求自由和民主,但又需要学习自主生活、学习、工作的能力,尤其欠缺A心态的交往能力。而在一网通天下,万事问百度的大环境下,大学生面对人际交往沟通的困难可以躲藏在网络社交媒体之后,对事件的认知容易受制于经常接触的网络观点的左右[3]。
三、PAC理论对高校辅导员指导大学生职业角色准备的启示
(一)在就业指导中运用PAC理论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4]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模块,将PAC理论渗透入职业指导课程中[5]。一是在“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模块中通过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客观重要性,激发学生理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逐步确立发展目标,不断培育大学生客观分析、理智思考的成人心理特性;二是在“职业发展规划”模块中通过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手段来了解自我、自我特性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关系,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PAC心理状态;三是在“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模块中引入PAC理论,对相关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做好心理状态调整的认识与准备。
(二)言传身教中引导学生成人心态
大学生进入职场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往往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过分依赖学生角色。这正是出于C(儿童)心态,期望工作中领导或同事能像老师一样包容自己,人际交往中很随意,任性,不会过多地关注别人的感受,但现实却让他们处处碰壁。辅导员扮演着学生在校期间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的角色,与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接触频繁,因此具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A(成人)心态的客观条件和教育优势。具体有:在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按照流程办事,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自身、他人与学校的权利、责任、义务,如学校的寝室住宿规范纪律,是为了保障集体住宿的安全、健康、协调,应共同遵守,违规者有责任接受相应的处罚;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智地分析、思考与谨慎言行促进学校环境下多方关系的良性互动,如在遇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误会或矛盾,主动冷静地尝试沟通协调,学习沟通技巧[6];在服务工作中,既要身先示范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权,如在学生遭遇困惑重大选择时,帮助学生分析,但不代替学生做决定;又要维护好辅导员自身的权益,如面对学生因非重要事件、非紧急事件随时来电询问,不能过度服务,而要引导学生尊重辅导员的作息时间,学习尊重与礼貌。
(三)在学生工作中针对性攻克阻碍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辅导员工作范围已经从网下扩展到了网上。而就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角色准备来讲,也可以开展网上网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开展网络教育引导学生网络交往角色与心态把握,包括:提升媒介素养,客观理性面对各种网络信息做出个人的分析判断;在网络活动中表现平等、友好与互助的态度,对个人的网络言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网络沟通与现实沟通的差异,网络沟通不能替代现实交往沟通[7]。二是网下增加学生成人式沟通交往示范与平台建设,包括:立足职场特点,开设职业指导特色选修课,开展求职过程与职场适应的角色模拟、场景演练,直接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角色准备[8];结合学生人际沟通矛盾困惑,建设辅导员工作坊等项目,进行个体或团体辅导[9],引入PAC理论分析,帮助学生调整角色心态,练习成人式沟通用语和技巧;运用主题教育平台,将人际交往的PAC理论隐性化融入其中,进行教育宣传;借助校友力量,让往届毕业生就职业角色准备现身说法,提供榜样示范,朋辈引导。
参考文献:
[1]EricBerne.GamesPeoplePlay[M].NewYork:GrovePress,1964.
[2]吕勤.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一种人际交往分析工具[J].青年研究,2000(10):39-43.
[3]谈钟明.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2-8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Z].2007-12-28.
[5]左江萍,刘丽婷.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及其对优化课堂气氛的启示[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57-59.
[6]陈珉珉.复旦投毒案引发的几点思考——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在大学生人际沟通中的运用[J].商,2013(12):341.
[7]陈慧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络阵地拓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62-65.
[8]范强,谭敏,常卫东.谈虚拟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转变[J].中国科技信息,2013(14):180-181.
[9]罗丙军.提高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9):118-120.
[10]张硕.略论大学生职业适应力的培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4-24.
[11]魏萍.大学生角色实践过程中能力开发与提升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