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男 刘刚
摘 要:本文在提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教育、宗教文化三个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并提出通过地区经济与政治参与同步协调发展、增强教育力量、适应宗教文化等举措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有序性。
关键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050-0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重要目标。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全体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在参与主体上,它指向全体国民而不因民族信仰有所差别;在参与地域上,它指向全国各个地区,而不是厚此薄彼。但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政治参与仍然存在着许多障碍,不仅制约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地区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问题
在我国,因政治经济、地缘地貌可以大体上划分为三个地区,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主要由五个自治区和七个省、直辖市组成。西部地区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56%,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23%。我国有44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这个地区,形成了几个具有独特气息的西部地区文化圈:以陕西为主的黄土高原文化圈、以宁夏为主的伊斯兰文化圈、以内蒙古为主的草原文化圈、以新疆为主的西域文化圈、以西藏为主的藏族文化圈、以四川重庆为主的巴蜀文化圈和以云南贵州为主的滇黔文化圈。这些独特的文化圈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多元性的文化特点,具有比较强的自我治理、文化传播和组织动员能力,而文化圈之间以及与中东部地区文化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播方式与组织动员能力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自上而下的政治要求和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都十分有限。自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决策,开始大力带动和发展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加大对于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凭借其地域广袤、战略资源丰富、战略意义重要的优势基础,加之西部大开发战略各项政策的积极实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地区社会发展重现了新的活力,物质条件的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民主政治层面上的进步,自上而下的政策利好和多种形式的扶持使得人们政治参与意愿获得了提升,促进了人们民主政治意识的觉醒,丰富了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体验,而在资源获得与分配过程中更要求确定政治参与的有序格局。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地区通常通过政教合一制度完成政治统治与地区治理,从秦到清,中央王朝的统一边疆和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交错进行,持续不断,版图广度和交互深度逐步扩展。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政治交流主要集中表现在战争争夺与政治管控两种方式上,少有有序政治参与的历史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民族国家统一的现实与民族自治的政治结构使得这样一个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的地区开创了平等有序政治参与的历史,体现在政治参与意识的逐步建立、民主自治经验的日益丰富、政治交流频度有所增加。总的来说,政教合一主要是宗教、宗派及宗族组织通过社会化来执掌政权,这在历史上比较普遍,而民主制度主要是外部政权通过世俗化来消解宗教派别与种族关系的不同,这在西方表现得比较明显,二者形成相对对立关系,构成了不同国家处理宗教与民族关系不同的两种方式。中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主要是民主政治发展通过文化同构吸纳民族和宗教派别,使其成为政治结构中的一部分,从而在政权统一的条件下发挥政治协商与自治功能,促进经济进步、民族融合、地区稳定和文化交流。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越发明显和重要。并且,从不同民族与宗教在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别到在面对资源竞争与分配问题时的解决思路,都需要建立共同遵守的经济规则与普遍承认的政治格局,在表达意愿、制定决策、组织管理、处理矛盾时也都需要高效有序的政治参与方式。但是,西部地区的公民政治参与在方式、效果、有序性等方面却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以及经济、生活问题常常不能依托良好的民主参与方式和政治秩序加以解决,公民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处理难以采用正常的政治处理方式,常常表现为对国家政策的诋毁、对地区秩序的破坏、对国家发展的制约,这样无序的政治意识和无序的政治参与方式,会使民族与宗教问题深化、复杂化,反过来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内在的多重影响因素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政治主要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以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教分离为主要标志的西部地区政治发展开始了西部新的历史,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先导的经济改革则成为西部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然而在交通、通信、能源与基础设施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并非简单的政策优惠、资金投入问题,公民的政治素质和民主参与水平极大地限制了经济资源的流动,资源配置无法进一步发挥作用,产生这些问题的社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育水平方面
西部地区的教育文化理念远远落后于广大中东部地区,新中国成立前曾长期处于一种落后的封建文化氛围以及地区宗教主义的社会氛围之中,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逐渐接受和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因而其教育理念发展的起点就低于其他地区,在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等问题中,也显得更单调和薄弱。在西部地区,其文盲和半文盲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教育水平落后,地区不具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发展基点,无法吸引足够的人才来扶持地区教育的发展,而更多的只能是采取政策的优势将自身的教育逐步发展起来,而后再将本地区高层次人才进行回收,带动地区发展,形成一种循环的模式,从而改变地区的落后局面。在公民政治参与问题上,受教育水平、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政行为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了解更能判断公民是否具备理性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这样一种内部循环的地区文化和教育发展局面不能够使得大多数的公民直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参与主体,不少人仍然保持着神秘的宗教主义处事原则和思考方式,在公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互动上也就显得无力和单调。不仅仅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尽管公民的民主化教育始终是贯穿于民主进程中的,政治素质的养成也是在有效的民主政治参与实践中完成和培养起来的,但文化基础和基本政治经验的习得始终是提高民主政治参与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2.在经济发展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与政治开通的基本逻辑规律是,资源流动迫切要求打开统一市场,消除地区壁垒,树立公平公正的理念,就要求反映自身利益在制度与体制层面上的诉求,要求决策的合理合法与开放透明,要求管理的规范与高效,要求完善的监督体制与解决问题的通畅渠道,而稳定昌明的政治环境又反过来保证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西部地区既有的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远不能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许多地区还依然表现为公有制经济扶持下的地区农业、畜牧业发展状态,并不具备大城市高速度工业化的能力,缺乏资源的原始农耕状态很难具备长足发展的优势,资源流动力差,配置效率不高。薄弱的经济基础一方面没有在政治上要求进步的诉求,无法提供民主政治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政治发展的物质要求和环境条件。劳动力更多的精力和思想只能放在满足个人需求和创造个体劳动价值方面,而不具备太多的意识去关注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和地区的政治活动建设,无法形成团体力量去反映阶层或群体利益。在选举方面无法形成代言人代议的力量,经济决策方式落后,效率低下,基层政治团体和组织发展不足,缺乏有效的政治沟通和反映、监督渠道。经济发展与政治秩序之间双向的辩证互动过程需要一个原始的推动力,而不论是50年代的民主改革还是世纪之交西部大开发战略都构成了这一互动的原始推动力。所不同的是民主改革通过土地改革直接配置资源,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政策和资金之外还需要更多发挥生产力方面的优势,找到适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生产力发展。
3.在宗教文化方面
西部五个自治区和七个省市,共形成了七种不同特色的文化圈,其中新疆、宁夏和西藏三个文化圈具有属于自身地区特色的宗教。在这三个地区开展民主政治建设,显然也就不得不与当地的宗教力量打交道。公民政治参与和组织行为常常在宗教教义与政治规则之间取舍,而也正是这些宗教文化的力量,常常限制了这些地区的政治发展,使得这一地区内的公民政治参与程度和民主政治素质都进步缓慢。对于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来说,宗教文化更是影响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少数宗教狂热分子打着宗教旗号从事分裂活动势必从负面影响公民政治参与意愿。宗教文化的影响,能够保持同一地区之内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状态的一致性,使得信教公民在选举方面难以自由表达个体意愿,无法形成个人政治意愿的代议和表达机制,在民主决策和管理时难以科学审视,面对政治问题和民族矛盾纠纷的时候,并不像其他地区那样有多种民主方式可以选择,而更多的是表现为依靠宗教的力量,利用宗教信仰的方式,去对政治施压,也往往会产生诸多不健康的、不规范的政治参与问题。从本质上说,宗教团体与民主政治组织的构成方式是不一样的,宗教团体一般有明确教义和组织规范,加之政教合一时代长期被宗教上层作为统治工具,是自上而下层级分明的;民主团体大体是自下而上的契约结构,成员平等。受宗教文化影响深厚的少数民族公民一般很难做出这种转变,从而极大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三、多种途径改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现状
西部地区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产生的这一系列政治参与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公民意识培养和民主政治建设来解决,首要的是以下几点。
1.增强教育力量,提升公民政治参与意识
教育是推动社会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公民加强政治参与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为了能够将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有序化和规范化,需要我们在建设西部地区时,将教育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培养西部人才,用充分的民主政治实践锻炼人才,提高其参政意识和参政理念,使其成长为可以自觉组织、有序参与、规范表达、合理决策的成熟公民。通过基础教育方式培养人才,辅以社区继续教育方式普及宣传民主政治理念,使得政治建设发展的成绩、利害能够让所有民众知晓。将政治建设和发展的民主气息自觉地带入到公民生活之中,使其充分感受民主政治参与给自身带来的实际利益,满足其对于文化的渴望和政治诉求,增强其认同感,自觉自愿地追求和探索适合自身的民主政治参与方式,将西部地区的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公民政治参与行为规范化、有序化和正常化,改变以往的政治参与无序模式。
2.发展地区经济,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经济能够从需求和条件两个方面改善西部民主政治参与状况。经济是地区发展和建设的根本,是所有上层建筑和一切生命生活的基础,既能够为民主政治参与意愿提供需求,又能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好了,与中东部地区的交流多了,更能促进地区开放化,改变以往的经济落后状态,也才能将一部分劳动力解放出来,使之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思考政治建设和民主化进程,在比较中形成不同群体利益的代言人,从而充分协商共同决策和管理地区事务。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资金政策扶持给予西部地区新的活力,使其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缩短与中东部地区之间的差异。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初级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能源配套等方面,并没有能够更深入地进行系统的经济布局和推进全面现代化,只是带动了典型的地区和城市,没有形成联动的系统。因而在西部大开发的第二阶段,应当着眼于整体的布局,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从而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和发展民主政治制度、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程度奠定基础。
3.重视宗教文化,转变公民政治参与观念
宗教团体作为政治参与的力量可以削弱政府权威,但如果宗教团体正确发挥组织动员力也会促进和强化公民政治参与。如果地区的民族思想和宗教文化与政治发展相分歧,宗教成员就容易走向激进,造成社会动荡,威胁政治稳定和有序发展;而宗教团体有其相对统一的思想和文化思维、生活习惯等因素,组织化程度有时不一定很低,如果能够正确发挥作用,就可以推动西部地区的民主政治发展进程。所以,在面对西部地区的特色宗教文化时,必须要对不同宗族宗派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策略使其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首要问题就是对宗教文化的重视和了解,而不仅只是消解和改造,对地区特色宗教予以重视,了解民众的思维模式和宗教文化,从中找到有利因素,西部地区可以把地区文化、民族信仰和自治习惯与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形成带有鲜明自身特点的民主政治参与方式。只有公民在认识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和义务后,在政治参与观念和水平逐渐成熟以后,才能将自己的民主政治参与方式以某种形式确定下来。
综上,作为限制民主政治发展的西部地区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存在着教育、经济、宗教等诸多影响因素。提高西部地区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就是要依赖教育普及、经济发展和对地区特色宗教的深入了解,并认真分析地区发展的短板,通过广泛传播公民理论,树立公民观念,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公民政治参与方式。
参考文献:
[1]吴旭红.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理论诠释与实践困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2]杨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公民和谐有序政治参与与保障条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6).
[3]张丽红.少数民族地区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治理对策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石亚洲,沈桂萍.我国少数民族政治政策与少数民族政治参与[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