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威旭
摘 要: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点就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科学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不仅为我们树立起了生态文明观,还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我国在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马克思生态思想对当代的启示,提出要优化生态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自然和社会发展等措施,以期促进我国生态和谐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思想;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022-02
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生态危机不断出现,并且还有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更是无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大自然,生态危机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要摆脱这种危机,实现二者的和谐相处,就必须要坚持生态发展观念,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就是在这方面最有价值的、最具说服力的成果之一。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
(一)辩证生态观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生态问题的主要方法,因为其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了辩证的阐述,所以形成了一种辩证生态观。马克思认为:生态世界既普遍联系,又持续发展,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生成消逝之中[1]。马克思强调,要用辩证生态观来看待问题,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人类的实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从本质上讲,人所做的实践活动其实和生态环境的改变是高度一致的。通过对人类史与自然史发展的考察,马克思看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生态文明必然性,看清了人和自然先从同一再到分化最后再走向新统一的历程。
(二)和谐生态观
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一直以来,人们都受“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观点的影响,对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欲望更加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危机严重影响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现代工业文明对这一发展观的过度强化更是加剧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作为矛盾同一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和谐所体现的是不同事物间的统一和协调。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本就该是和谐统一的,只有和谐统一,才有可能保证生存,才有可能实现发展。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最终还会归于自然,所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关系。不难看出,生态环境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其实是和人的活动相一致的,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必须要在协调、和谐的观念指导下进行。
(三)主体生态观
主体生态观是对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一种批判继承,通过对这两大生态观中不合理因素的批判以及合理因素的吸收,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科学生态观[2]。马克思认为,生态世界的主体应该是人,而客体则应当是生态环境,所以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此处所指的主体,并不是指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指那些正在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对生态问题的研究需要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前提,即必须要存在生命个人,如果没有人,对生态问题的研究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因此可以说,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马克思生态哲学的最重要出发点。
二、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影响
(一)温室效应问题
全球气候和环境在近百年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土壤侵蚀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大气化学成分改变以及臭氧层耗损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到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其中,以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为明显。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全球气候的变暖会加剧虫害,严重威胁农作物生存,而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话,就很有可能造成30%—40%的地球物种灭绝,并且,紫外线辐射逐渐增强,海平面不断上升等问题,都将会对人类生活和生存造成严重影响。以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只是对湖泊、草原和森林等环境产生影响,但现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却是综合性、多方面的,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社会和经济,对其健康和生态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水污染与水土流失问题
虽然水是生命之源,但我国的水资源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而恰是如此,我国的水资源也遭受了严重的污染。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时空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正在由点状、条带状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3]。从东北的第二松花江到南方的珠江,许多河流、湖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因为不合理的围湖造田,使湖泊的面积不断缩小。有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约有41%的人口是不能够喝到洁净水的,缺水喝的农民约有3.6亿,中国在全球最严重水污染国家中排名前十,水资源的枯竭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而水土流失也对农业和自然生态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目前的总体状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剧,恶性循环。这些状况不仅使土地变得更加贫瘠,耕地和良田遭到破坏,减少了我国的耕地面积,还使得大量泥沙进入江河,造成泥沙淤积和河床增高,从而使得洪水泛滥,洪涝灾害频发[4]。同时,水土流失还使得自然、社会以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业歉收和农民贫困的状况更加严重,对群众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三)国内雾霾问题
随着雾霾天气不断出现,人们对于雾霾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部分地区雾霾甚至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危害到人们的健康。最近,雾霾现象大规模爆发,全国各地都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环境之中。中国人期盼更幸福富裕的生活,也期盼拥有优美的环境,然而北京及中国广大地区持续多日的重度雾霾天气,却给实现中国梦蒙上了阴影。大气污染严重,不仅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雾霾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梦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当前环境的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因为环保问题是个民生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实际上环保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只有把环境保护落到实处,才能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一)优化生态结构
优化生态结构最重要的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要从生态视角出发,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要求,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成分,所以人们要尽量少开汽车,节约用电;政府也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抓好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同时还要对森林、海洋等加以保护,不乱砍滥伐树木,不污染海洋,保护浮游生物。此外,还应该积极植树造林,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节约纸张,大力推广并使用高效节能产品等,通过对绿色植物的保护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缓解温室效应的严重性[5]。同样,还要深入展开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当然,积极开发核能和氢能等新能源来代替传统矿物能源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高效措施。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土地开发的过程中,更应该要注重生态和环境的协调,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因为除了科学和创新是竞争力之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非常有力的竞争力。因此,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要合理利用资源、大力改善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协调发展,实现代内、代际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竭泽而渔,断了子孙后代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要将环境保护与环境处理等内容纳入干部考核制度当中,要切实从法律、市场以及行政这三个方面,积极采取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而地方政府,也应该要通过一定的法律手段,严格监管某些政绩或者形象工程。
(三)统筹自然和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合理规划社会发展方式,处理好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从微观层面来看,我们要着力强化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每个人,需要人人关心,人人关注,微观层面的生态意识才能确立起来。从马克思生态思想出发,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选择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奢侈、铺张和浪费。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应该尽可能的优化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关系,以社会生活的合理化降低城市运行尤其是交通带来的污染,构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五位一体的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四、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生态问题已经演变为制约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瓶颈之一,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只有深入研究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找到生态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探讨出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对于世界各国经济的建设都具有很大的作用。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注重“以人为本”,但其又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人本主义生态观。其价值目标在于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其核心是社会经济形态或者生产方式的发展。无论是该哲学思想中的辩证生态观、和谐生态观还是主体生态观,都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在这些科学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坚持可持续发展、优化生态结构以及统筹社会和自然发展等措施,才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才能够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岩.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38-40.
[2]杨贺,王长海.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湘潮(下半月),2015(4):17.
[3]本书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43.
[4]王红,李国俊,徐晓宇.马克思生态哲学及其当代价值[J].大庆社会科学,2013(1):33-35.
[5]宁仁梅.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意蕴[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