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娟
摘要:一切科学都是用来解释生活和改善生活的,作为古代六艺之一的数学也是如此。数学是“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科学,可以说是生活百科中一枚的“处世金针”,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无不充斥着数学的印迹;所以说,最好的数学课堂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人说,在懂得生活之前,你应该先了解数学。成功的教学是不需要去强制的,对于数学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本文就例题效应、数字效应、演示效应、动手效应、活动效应等五个方面对引导学生去发现和领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数学是“取之生活,用之生活”的科学,可以说是生活百科中一枚的“处世金针”。潮惠三说:“数学是宇宙语言。”说明数学是生活中的通用知识,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从一开始普及数学源于生活的概念,让小学生去“经历”、“体验”、“探索”,在实践中感悟真知的同时,也将抽象“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的“四重四轻”现状(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实践、重技能轻应用)引发了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期对这种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改观政策,并从根本上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标》也给我们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抓住小学生主观能动这个特点,引导其主动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思考身边的事物,努力追寻、大胆尝试,分析生活与数学的交汇点,用所学知识解释分析,在切近生活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对学科的实际应用能力。特此,本文列举了以下几种效应,以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例题效应
虽然提倡“实践教学”,但是任何科学都是离不开理论的支撑的。理论是实践应用的根本,所以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才是教学的“主战场”和“根据地”。数学课堂做题当然是不可避免的,每一章节的“大后方”都有与之相关的例题作为驾驶理论知识的后盾,我们可以在教材中适当添加贯穿一些生活化的例题。有心的老师还会将学生所感兴趣的活动穿插于例题之间,让数学“娱乐化”,这样,就能够形成一种趣味横生的氛围,致数学学习于生活之中,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枯燥乏味之感,学生亦会更加投入,数学教学困惑消失于无形之中。
二、数字效应
数学,顾名思义,就是“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无处不充斥着数字。在这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几乎一切领域都是以数字作为衡量标准的,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发现动态的数字,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应用于生活的。教师可以尝试做一次“生活中的数字”调查表,让小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统计,这远比普通的数学课后作业形式有效。年历、月历、十二生肖、人民币、生日、利息、保险、税金、物体的面积、周长、表面积测量等等,都是需要小学生动手搜集的。此类活动的频繁多样化开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演示效应
在学习圆、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等图形时,理所当然的会在板书上操作画图,但这样给学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感。在课外或者课前组织“各类图形搜集比赛”这样的活动不但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热情,也活跃了教学的气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消化知识最佳的方式之一。
四、动手效应
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无疑是数学对于生活最大的回报。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教师除了通过板书示意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比如,在课堂练习时,有这样一种情景:假如给你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矩形硬纸板,要制作一个容积为250立方厘米的长方形盒子,需要对这张硬纸板做怎样的处理?遇到这种超越性思维的练习题,学生当然一时难以想到操作的方法。但是在课堂上可以让其准备一张白纸,一个容积为250立方厘米的纸盒子需要长宽高分别是多少,长小于20厘米,宽小于15厘米,让其在不断尝试中找出最可能的长宽高值,并求出与矩形纸板的长宽差距,这样就能够轻易计算出所应截取的纸板长度和宽度。学生动手过程中解决了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想法。
五、活动效应
小学生是活泼爱动的群体,数学老师要时常组织一些有目的有意义有价值课外活动,带学生去外面学习数学。不禁打破了课堂的沉闷气氛,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学校平时组织的校内文体活动也是有益的,比如拔河比赛。小学生们乐此不疲,争先恐后地展现自己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其思考怎样巧妙地活的胜利,而不是单纯的使用蛮力。这样学生们会考虑身体的姿势与地面应该形成怎样的角度、地面的摩擦力与身体的拉力怎样结合能够达到最大的合力(虽然是一个物理问题,但也涉及数学知识)、身高和体重对合力有什么影响、绳子的长度和人的排序对合力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数理在生活问题中的具体体现,关键的时候适当的引导可以让小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之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