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发展什么产业能致富?”这是曾困扰三峡库区广大乡亲的共同难题。
一边是库区农民,家家渴望脱贫致富;一边是脆弱的库区生态环境,国家规定限制开发。
长江三峡库区陷入了保护与发展的两难困境。
如何破除困境?
重庆境内库区各区县的回答是:打造一条290万亩的柑橘产业带,不仅“绿”了三峡两岸,而且由此衍生出草食牲畜、天然渔场两大产业,也“富”了库区的百万乡亲。
三条产业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增绿与增收齐头并进,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2015年4月,这一农业生态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认证。
两难困境
温定军在长江边长大,注定与鱼分不开。
世纪之初,三峡库区蓄水,云阳县高阳镇整体搬迁到附近山上。
搬到山上之后,村民们为了糊口,开始在河里疯狂地用网箱养鱼。
村民温定军也动了心,他在澎溪河发展了20多只网箱,年产商品鱼达到1.25万公斤。
“嘿,居然比以前产量还高。”温定军又来了干劲。
不料,由于库区水流缓慢,自净能力较弱,养殖户大量投放的饵料对水质造成了污染。
2005年8月,重庆市水产渔政部门决定,对三峡重庆库区近800个网箱养鱼点紧急叫停。
消息一传来,养殖户们遭遇了当头一棒。
“要产值还是要环保?”云阳陷入两难困境。
作为一个国定贫困县,云阳2008年的财政收入仅为2.6亿元,但同年网箱养鱼就创造了亿元产值。
“亿元产值对于云阳固然重要,但库区水环境安全更关系全局。”云阳县委负责人说。
从2009年1月起,云阳决定率先启动全面取缔三峡水库云阳境内网箱、栏网养殖行动。
“到底拆不拆呢?”温定军进退维谷。
拆,就意味着损失——发展网箱养鱼,他付出了太多。
“拆吧,损失是小,水质是大。”就像当初移民一样,挣扎了一个多月,温定军最后决定拆除网箱。
两个月后,三峡库区云阳境内的3771只网箱全部拆除,386.8万公斤鱼苗放流长江。
循环破题
网箱养鱼被叫停后,一些库区区县产业再度陷入空虚。
“要推动三峡库区的产业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传统模式,转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时任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处副处长的周韶晖支招。
于是,既可以保护生态,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作物晚熟柑橘进入农业部门的视野。
“三峡地区冬季气温较高,且无霜冻,适宜发展晚熟柑橘。”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
从2007年开始,库区及长江干流构筑起290万亩晚熟柑橘产业带。
同时,柑橘林下的土地被用来种草。巫山等地长达几十公里的库区消落带试种了狗牙根等耐淹牧草,并开始发展牲畜养殖。
2010年起,利用三峡工程成库后的160万亩水面,部分区县利用库汊试养了生态鱼。
经过几年发展,环库柑橘、消落区草場、天然渔场成为三峡库区的三条绿色产业带。
牲畜吃草、粪污进入沼气池、经过沼气池发酵后的粪污又可以灌溉橘树……三条产业带形成了“畜—沼—果—渣—饲”“果—渣—肥”“畜—沼—果—草”和水分循环模式等4种循环经济模式,涵盖了柑橘、生猪、草食牲畜、生态鱼等主要特色产业及其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云阳县龙水村,村民易伦川也从这种循环模式中获益。
2012年,他成立了双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那些品相差、卖不掉的蔬菜怎么办?”2013年,易伦川建了个养牛场,“卖不掉的菜用来养牛!”
可是,牛粪怎么办?
2014年,他又建了一个沼气池,牛粪得到了有效利用。
“沼气池的废渣废液还可以用来种菜呢!‘牛、沼、菜三个环节都不产生污染。”易伦川说。
仅仅在云阳,像这样的养殖小区和联户小型沼气工程在三峡库区就有790个,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到了1.3万亩。
“绿、富”双赢
宽阔的江面青山围绕,满山的橘树扑鼻飘香……这是三峡库区现在的景象。
“我们的鱼售价是普通鱼的两到三倍,完全供不应求。”三峡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忠县分公司经理莫震华说。
莫震华养了六年鱼,接手生态渔场后,他才终于盈了利。
“为杜绝一切污染,长江鱼采取‘三不投:肥料、饲料、鱼药都不投。”莫震华说,鱼类利用天然饵料生长,有效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达到“以鱼净水、以水护鱼”的目的,促进库区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三峡库区,类似的天然生态渔场良种场已经建成并投产的有14个。
晚熟柑橘也拯救了魏光兴一家。
魏光兴是云阳县黄石镇中湾村村民,以前过着只能维持温饱的生活。
“后来,我种了三亩纽荷尔柑橘,每年的纯收入有一万多元。”魏光兴笑呵呵地说,如今,晚熟柑橘还走出国门,卖到国外去了。
2011年,他家的房子翻修一新,变成了现在的三层小楼。
“类似于魏光兴的,在中湾村可不止一家。”中湾村党支部书记蒲志云说,“全村675户,种柑橘的就有450户。全村现在投产的柑橘有500多亩,年收入能达到200万元。”
连绵于三峡库区郁郁葱葱的柑橘林,不仅是村民致富的“黄金果”,而且发挥了生态保护功能,防止了水土流失。
三峡库区建立的晚熟柑橘、草食牲畜、生态渔业三大产业带,从市场需求“切题”,以循环农业“解题”,初步破解了库区水土保持、水体保护、移民致富三大“世界难题”。
2007年以来,三大产业惠及上百万名移民、农民,为其累计增收节支627亿元。
围绕这种循环生态模式,他们的日子将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