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进能退的风向标

2016-05-14 17:34王溱
商周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仕途领导干部

王溱

领导干部不作为是个老话题,但又是新说法。所谓老,已经提出多年了;所谓新,当下郑重其事被提出,而且被上升到相当重视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中纪委将其列为2016年的重点任务,可谓不可小觑。

领导干部不作为的现象可以说由来已久,从历史角度审视,历朝历代官场上都有那么一些干拿俸禄不做事的权贵。这些人占据官位,有的还相当重要,直接关乎民生,但在其位不谋其政,摆着好看就是不干职责内的事。当朝统治者颇有不满,平民百姓直接受害,更是怨言迭起。各朝君主不同程度地都曾治理过,但收效甚微。敲山震虎,杀鸡儆猴起一定作用,然而只管一时管不了一世,很难绝迹。

领导干部不作为,总结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种现象:一是明哲保身不敢为。乌纱帽戴在头上,生怕得罪人或做错了事被摘掉。处处小心翼翼,事事谨小慎微。上面说一绝不会演变成二,领导要朝东,唯领导马首是瞻,不可能偏东半点。任何事情那怕认定是对的,但只要与上级要求不一致,或干了能得罪人,宁可走进死胡同,也不修正停步。二是心有余力不足不能为。有些领导也不是一点事不想干,有的甚至还想着一呜惊人,鹤立鸡群。但无奈本事有限,能力欠缺,工作想不出点子,拿不出主意,又不想或者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建议,干着急,没办法。三是安于现状不愿为。在仕途行走,有些人把不断进步当做奋斗目标,有些人却满足于既得利益,或看破“红尘”,或年龄偏大,或职位遭遇“天花板”之尴尬,于是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就怕自我满足,失去希望,随之而来的必定是懒惰。“研究研究”,“再说吧”,“先放放吧”,推脱之词后面便是再无下文。上面着急,下面挠心。唯有此君稳坐钓鱼台,优哉游哉。

不作为的后果,直接导致党和政府的威信受到影响,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伤害。可以说贻害无穷。不作为是渎职行为,严重的可以上升到犯罪。这些道理作为领导干部实际心知肚明,但为什么还总有人明知故犯呢?中国人历来信奉中庸哲学,讲求中庸之道。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后人的影响不可低估。尽管老子提出此观点是适应当时社会现状,迎合^民企盼太平的要求,但作为一种吏治思想和手段,却被有些人视为宝典并一代代传承下来,迄今仍有市场。现实中,一些不作为的领导干部,不但没有得到应用的处理,相反有的反而被提拔重用,成了一些人为官的标杆、学习的方向。不可忽略的还有,评价领导干部的体系里,民主评议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而许多参与者并不一定完全出于公心。那些敢管敢干能干的领导干部最终的结果,往往输于那些平时不得罪人,不管事不干事的平庸领导干部。这无形中滋长了一些人不作为的风气,越发觉得不作为实际取得的效果胜过有作为。由此一来,不作为者不乏其人也就不是什么怪事了。

领导干部不作为害己也害人,这是问题严重的本质。如果个别领导干部有些不作为的行为,对别人没什么影响还好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领导干部顾名思义是众人的引导者。古语云:“官,谋政者也。谋政,就要作为,所谓在其位、谋其政。现在“官”既不谋政,也不某事,一天到晚玩“花拳绣腿”、“纸上功夫”、“嘴上才能”,到处做“好人”,八面玲珑、溜须拍马,回避矛盾,不敢担当,却稳坐“铁交椅”,下面的人看了会怎样想,如何做?上行下效,这种恶性循环—旦蔓延,对党的事业、群众的利益无疑是最大的损害。

对不作为领导干部的调整不能“心太软”,也不能顾及“没有功劳有苦劳”。如果那样,对事业不负责,对人民不负责,对干部本身也不负责。有些领导干部也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限,担当不起现有的岗位职责,希望调整。但上级领导碍于情面或有其他考虑,迟迟不落实。结果两败俱伤。

实际让不作为的领导干部挪位,远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风向标。可以让所有在仕途上行走的人都警觉:该如何走好每一步。

猜你喜欢
仕途领导干部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仕途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