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春 张子桂
把一个适合小众口味的学术课题做得让大众受益,或把一些公众熟悉的历史人物写成110多万字的地道科研论著,在接触青岛市教科所三级研究员翟广顺之前,我们是不敢相信的。当2013年8月的一天,翟广顺冒着酷暑来到出版社里,把他刚收到的在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管理办公室立项的“历史文化名人与青岛教育人文生态研究”课题通知书拿来,并讲述他的研究计划时,我们隐隐约约地感觉到,青岛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有突破性发展的可能了。
曾几何时,青岛大师云集,说它的近现代史是由一群文化名人写就的,实不为过。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反映青岛名人的图书和文章并不少见。但是,将青岛的历史文化名人组成系列,上升到理论研究层面的,在翟广顺之前,没有人下此工夫。毋庸讳言,一直以来,青岛文化名人研究存在着掌故式、印象性、剪影化的倾向,少有饱满厚重、富含深意、颇具力度的研究成果。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之前的研究普遍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未能揭示大师云集所形成的历史文化成因。试问,这个开埠只有8万人口的北方渔村,在近代中国政治中心播迁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背景中何以形成“这样”而不是“那样”的人文生态?更重要的是,昨天的历史文化名人对青岛城市的今天和明天有何启示,以往的研究好像也未能提出。一直以来,学界和坊间对青岛抱有“文化沙漠”的偏见。
翟广顺以青岛本土学人的视角,坚持思想性、学术性和资料性的统一,从教育领域切入,创造性地以生态学的视角和文化学的范式,既体现了“形而上”的宏观审视,又具有“形而下”的微观烛照之品格。这种接地气的研究,不仅拉近了公众与理论的距离,而且满足了小众的学术诉求,所有史料的运用、历史事物性质和价值的判断,都被他统摄在历史文化名人与青岛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正如山东省专家鉴定组做出的评价一样:该课题对青岛及山东教育文化史料的发现、甄别、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为各地教育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
作为这一课题成果出版单位的责任编辑,我们见证了翟广顺的整个研究过程,他在揭示青岛历史文化名人的形成规律方面,至少有以下几点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其一,构建了一个整体意义上的青岛作家群落。
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是文学的繁荣时代,许多闻名全国的作家驻足青岛,留下了一批优秀作品。翟广顺的研究不是泛泛地介绍作家作品,而是全景式地扫描作家这个群体的范围、构成、代表人物和代表作,以及该群体赖以形成的主客观条件。他立足于教育界,既顾及到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教授作家,如耳熟能详的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沈从文等,又涉及到生活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教师作家,如王统照、顾随、陈翔鹤、孟超、汪静之、张友松、王亚平、袁勃、李劫夫、王度庐等;正因为选取了教育界的视角,翟广顺将青岛作家的范围扩展到臧克家、徐中玉、蔡天心、赵瑞蕻、周浩然、于黑丁、李白凤、李普、黄宗江等新生代学生作家,教授(教师)作家与学生作家的互文本关系,在闻一多与臧克家、王统照与于黑丁等师生之间有确凿的印证。事实上,分布于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这三个作家群落是一个共存共荣、交流互识和意义生成的作家群体,他们共同构成了青岛作为京沪之外的“文化边城”。由此,便钦佩翟广顺宏阔的研究视野和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把握,作为课题研究,他并非仅为了说明从事教育工作的知名作家领军20世纪30年代青岛文坛的事实,而是更深一步揭示出当下语文教育的缺失。教师不能在文学创作领域大显身手,学生必然视写作为畏途,到头来师生远离了经典不说,文学教育的缺失可能殃及中国母语教育的本根。这一认识是课题的弦外之音,却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其二,厘清了青岛近现代史上的三次“青漂潮”。
众所周知,青岛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移民对青岛城市化进程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翟广顺的课题研究不仅提出了“旅寓文化”的概念,而且首次厘清了青岛从建置到解放半个多世纪中出现的三次有规模的“青漂潮”,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他笔下的教育名家。应当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青岛学界通常将第一次“青漂潮”定位于清末民初,看到的只是溥伟、周馥、刘廷琛、康有为等逊清遗老,却忽视了这个阶段供职于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教育名人,如蒋楷、商衍瀛、汪森宝、窦学光、徐春官、孙中瀹、陆同龢、于濂芳等。而1922年青岛回归,以及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前后青岛的“青漂潮”,都被学界忽视了。其实,在肩负着收复失地的胶澳各界名人中,袁荣叟、李贻燕、蒋丙然、孔祥熙、竺可桢、宋春舫、王献唐等享誉遐迩;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成立时的孙广钦、林济青、凌道扬、凌达扬、闵星荧、程璟、隋星源、高崇德等教职员,为边缘海滨城市青岛带来了“中国制造”教育元素。翟广顺不仅弥补了第二次“青漂潮”的缺漏,而且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第三次“青漂潮”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界普遍看到的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名人群,即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沈从文等作家,以及黄际遇、游国恩、童第周、曾呈奎等专家学者;二是未能进入学界视野的民国青岛历任教育局长赵正平、韩安、徐崇钦、雷法章、陈命凡、孟云桥;三是始终被公众遗忘的青岛基础教育领域刘铨法、崔士杰、董志学、王文坦、周铭洗、王锦第、王桂浑等校长和刘书琴、赫保真、王玫、邓余鸿、李铮、陈大羽、孙沾群、于希宁等名师。正是由于翟广顺本土学人的身份,他对笔下历史文化名人的把握便多了一分客观与冷静。
其三,复活了长期被忽视的人物并赋予新的思想意义。
翟广顺的研究让人确有种结识了一些被遗忘者的发现感。由于岁月的沧桑、史料的匮乏及种种历史原因,青岛的历史名人中有相当数量的大咖被历史的尘埃深深地掩埋。而翟广顺突破了以往岛城约定俗成的人物范畴,不仅立足于将公众熟知的人物写深、写活,而且将视野扩展到边际,将一些长期处于沉默状态的名家名流带入公众的视线,成为青岛城市文脉的重要资源,让读者进一步领略到旅寓青岛教育名人的创业行谊和风骨气度。在他呈现的课题成果中,一些被雪藏的作家,如顾随、陈翔鹤、汪静之、张友松、王度庐、蔡天心等,与闻一多、臧克家等高知名度作家一样都有专节论述;同时,蒋楷、商衍瀛、蒋丙然、凌道扬、黄际遇、雷法章、刘铨法、赫保真等一直缺乏充分研究的教育人物,与康有为、王献堂等名流一样也有专节论述。翟广顺对王度庐的挖掘可谓用心良苦,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只关注纯雅文学的惯性思路,致使通俗文学家王度庐长期被忽视,直到李安根据王度庐的《卧虎藏龙记》改编成影片时,人们才发现了这位深藏在青岛不被重视的中学教师作家。翟广顺对革命烈士周浩然的文学创作评价,使岛城增加了一个左翼作家。同样有趣的是,青埠商界领袖宋雨亭力办救济院、红十字会的慈善义举,都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翟广顺的课题研究对丰富青岛乃至山东历史名人库藏是一大贡献,对中国城市文化的挖掘与书写不无示范作用。
翟广顺的课题研究成果丰厚,除了形成两部各为50多万字的论著,还有一篇8.3万字的总研究报告,其主体部分以“重塑青岛教育人文生态”为题,发表在2015年3月《青岛日报》的“文化金点子”栏目,并因此获得大赛优秀奖。自2014年2月以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中国社科网、中国作家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文章,《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青岛社会科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刊物也有书评文章发表,概括各界的评论,翟广顺不仅把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文化名人置于历史的纵深处,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地论述了青岛教育人文生态的形成过程,而且立足于青岛人才高地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当代青岛人才供给“加长”“补短”“显特”的构想。
近年来,青岛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目标的提出,为岛城迎来了难得的人才红利时期。虽然青岛在引才引智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人才队伍现状与蓝色、高端、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还存在着人才质量提升慢、人才产业结构优化慢、人才成果转化慢、人才政策落实见效慢等问题。1952年院系调整时,山东大学提出了青岛人才队伍建设“文史见长、加强理科、发展生物、开拓海洋”的16字方针,但1958年山大迁济后“文史见长”大大削弱了。各专业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青岛的人才凸显出海洋学科人才长项愈发突出、社会科学和文学由强转弱成短板、艺术体育人才始终保持特色优势这“一长、一短、一特”三个特点。针对高端人才“黑洞”,翟广顺所提出的改革、塑造、规范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人力资本投资,发挥人才队伍引擎动力的设想和建议,确实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价值。
无疑,述往是为了思来。今天的青岛正处于蓝色经济核心的龙头地位,它以海一样的宏大和包容,表现出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更为强烈的人才渴求。在人才红利中培育各界新的寓青名人,实在是营造宜居型、幸福感、现代化国际都城的题中之义,也是翟广顺的“历史文化名人与青岛教育人文生态研究”课题的本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