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广东

2016-05-14 13:20郭霞
商周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产性东莞服务业

郭霞

大军出征,一路勇猛且灵活的先锋军往往是制胜关键;大国崛起之路,一个率先改革先行先试的省份,更引领着主力军的方向。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先锋军,1980年8月,《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颁布,中国改革开放一个重要的试验地深圳在广东被开辟;1992年邓小平南巡,一时间东方风来满眼春,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全国;如今,广东又率先走进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并开始引领新常态。

刚刚过去的2015年,广东省GDP超7万亿元,同比增长8%,继续名列31省区市排行榜榜首,更值一提的是,第三产业比重首次突破50%,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提高到2.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9%。

多年前曾有篇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引发极大关注,时任深圳市市长于幼军与该文作者呙中校进行了2小时的平等对话,“20多年来深圳一直是香三年臭三年,不香不臭又三年”的话语让人印象深刻。实际上不只深圳如此,近年来关于东莞一轮又一轮的“倒闭潮”观点也颇能引发各界担忧,对于佛山,对于广州,对于整个广东同样如此。

香香臭臭中,广东依然承载着巨大的关注,也在继续改革前行。“广东是经济大省,不仅生产总值要撑全国,结构调整也要撑全国。”新常态下,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是一条永远没有完成时的路,在这条路上,探路者是最值得尊敬的。

新一轮“倒闭潮”?

广东是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基地,过去曾有“东莞塞车,世界制造告急”的说法,东莞是世界工厂,人均GDP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座世界工厂会“熄火”吗?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个问题就被反复提及。

2015年,一批三资企业关停或者外迁,台资企业万士达、联胜关闭东莞工厂,为三星代工的东莞普光也停产,这是东莞制造业艰难困局的一个缩影。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承接香港纺织、制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制造业,到90年代承接中国台湾、日韩等地IT制造业,东莞一直是一种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而这种模式的“痛点”在于没有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没有市场渠道。

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欧美订单萎缩,人工成本攀升,东莞的企业开始艰难转型。生产全球30%羊毛衫的东莞大朗镇,从过去的传统织机、半自动织机,到现在的电脑织机自动化生产线,还有私人定制的小批量羊毛衫生产,传统制造业本身在进行着升级,根据东莞市经信局的数据,目前东莞有60%的工业企业进行了“机器换人”。

在2016年广东省“两会”上,东莞市长袁宝成直面“倒闭潮”的疑问,晒出数据:2015年关停歇业的外资企业可能有500家左右,但是去年引进外资超过了53.2亿美元,增长17.5%.东莞连续三年市场主体每年增长10%以上,去年增长13.7%,达到72万家左右。袁宝成比喻关停的500家与72万家相比,如同只看到了美女脸上的麻点。

客观而言,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东莞所遭遇的困境不同,这一轮的“倒闭潮”更多是产业因素造成,无论是制造业强国纷纷重拾制造业的国际形势,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内背景,都在说明传统代工类工厂依靠的产业基础不复存在,那些既无品牌又无技术的企业到了必须退出的时候,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与纷纷唱衰东莞“倒闭潮”相对的,在全国整个外贸形势不佳的情况下,东莞2015年出口在全国外贸五大城市当中排第一,进出口是增长4.2%。外资企业,以及港资企业的整体出口下降,但是出口最大的增量来自于东莞的以手机行业为代表的大企业。OPPO、华为等以手机为新兴业态的新兴企业的增长,给东莞带来了出口的巨大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增长了25%。

另一个广东制造业重镇佛山,曾以“两家”——家具、家电生产为主,经过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的数年调整,佛山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已经达到4200亿元,超越家电制造业成为当地第一大支柱产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佛山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来自大力的投入,2015年广东公布的1-10月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及企业数量全省排行中,佛山均居榜首。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2015年东莞GDP跻身6000亿俱乐部,增长8%。百上加斤易,千上加两难,东莞堪称广东缩影,在30余年高速增长后,进入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而2016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去产能,对于东莞和佛山来说,有着经过30年形成的完备的制造业上下游链条,有便利的港口交通,有良好的营商环境,这本身就决定了转型的起点较高,加上高新技术企业的蓬勃发展,他们的转型之痛,或许来得比别处早,或许来得比别处痛,但一定不会比别处更漫长。

活力来自动力转换

必须从技术依赖向技术自给转变,这是制造业转型带来的启示。

2015年广东创新研发投入已经达到了1800多亿元,占GDP比例2.42%,其中企业的投入差不多占了90%,全国第一。企业研发投入占社会总研发投入的比重是衡量创新活动市场化程度的指标,由此看来,广东的创新活力,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活力。

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从“广东制造”到“广东智造”,2016年春晚的广东分会场上,广东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机器人成为亮点。近两年来,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广东省的“开门首件事”。以广州为例,广州2015年的经济总量为1.8万亿元,已经赶上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和香港。而在广州的天河区,IT从业人员的聚集度仅次于北京中关村。

广东全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了70万和273万,高校有138所,数量全国第二。广东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专利综合实力,都是全国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广东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了10.56件,产业技术的自给力提高到70%左右。

华为、中兴、腾讯、大江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出台,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规划出台……“互联网+”的浪潮下,广东的创新驱动活力更强劲。向创新要效益,向技改要效益,在创新上的投入并没有造成企业的负担,反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2015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2%,增速比全国高10.5个百分点。

制造大省缘何“痴迷”服务业

结构调整要撑全国,广东首先对自身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今天,打开广东地图,珠江东岸高新技术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两条万亿级产业带跃然南粤产业版图之上。而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强势崛起,带动FW.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投资结构也不断向服务业调整。

三次产业重构之路,广东已近走了近十年,自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变化,2015年广东服务业占比首次突破半壁江山,这条路虽不轻松,但却是非走不可的一条路。

大量的代工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土地和宽松的环境要求参与全球竞争,赚取血汗钱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微笑曲线的前端设计研发和后端市场营销才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这是广东必须正视问题、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出发点,而广.东也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认为,制造业服务化不是“去制造业”,而是服务在制造业价值链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益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化,就要求以拓展产品增值服务为核心,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共生发展,不断催生生产幽艮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专业化生产性服务。

2015年,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1.96万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53.1%,占GDP比重26.9%。“十二五”以来,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约占服务业就业60%和全省就业22%。而一个并不遥远的目标也已经确定:广东力争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接近3万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60%以上。

传统制造业自我提升、优胜劣汰;高端新兴产业在创新驱动下展现活力;三次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作为先锋不断爬过一道又一道坎儿。能承受多少怀疑,就能当得起多少赞美。

猜你喜欢
生产性东莞服务业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走进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