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曾有数据分析师戏言说,仿佛一觉醒来,自己身处的这个行业就叫“大数据”了,瞬间火热起来。数据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能够进行交易的话题已经不新鲜,甚至于令大多数人困扰的手机号码被泄露给推销员,就是一种最基础最简单的数据交易(当然,不合法)。
医疗数据,作为数据中最特殊的一种,人人都知道是个大金矿,但是每每谈及,都难以避开“信息孤岛”这个词。医疗数据在交易上与普通数据有较大区别,做数据的和做医疗的长期被分割:需要数据的没有数据,拥有数据的并不能充分利用。
十年前的规划纲要
按照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内容:
纲要提出: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2010年,县及县以上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配置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设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至2010年,社区、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有直接面向目标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服务设施和网络。至2010年,建立国家级人群健康素质监测网络和信息库;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心数据库;建立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家库、传播材料库。
——做好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广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至2010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0%、70%、60%;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0%、60%和50%。
——深入开展城市社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至2010年城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
——开展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至2010年,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农村分别达到90%、80%;中、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农村分别达到70%、60%。至2010年,患者及家属相关疾病自我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80%。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纳入卫生技术人员医学继续教育内容。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创建活动。对工矿企业管理者和各种作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与健康培训,新职工、女工、接毒接尘工人的岗前、岗位安全与健康培训率达到100%;2010年,大型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80%以上。
——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至2010年,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普及率在城市达到100%,农村地区达到80%以上。
——控制烟草危害与成瘾行为 到2010年,90%的中小学校、90%的医院成为无烟场所。继续开展创建无烟草广告城市工作,到2010年,无烟草广告城市占地市级以上城市总数的30%。
虽然普通民众无法进行全国性的调查,无法获得正确的数据,但是仅以个人生活体验来看,“2010年,大型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80%以上”,那么如今已经2016年,你所在的单位健康知识知晓率90%以上了吗?
医患双方的教育普及
医务人员:活动不少
曾有一份以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其医务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的健康教育报告,结果如下:
被调查的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不同程度地配备了中医药相关健康教育设施与中医药专业背景的健康教育人员。其中,中心城区情况要普遍好于郊区(县)。
健康教育活动状况由表一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情况,主要从宣传栏、宣传品免费发放、定期健康教育讲座、健康咨询、播放录像、开展口头健康教育和咨询几方面进行调查。
中心城区12个已全部从上述几方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郊区(县)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活动较低于中心城区,其中,被调查中心城区和郊区(县)都开展健康咨询,播放录像合计17个,为上述几方面最低。主要原因是郊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不完善,政府资金物质设备投入较少,观念局限等。
有中医药内容的健康教育活动状况
由表二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有中医药内容的健康教育活动状况,主要从宣传栏、宣传品免费发放、定期健康教育讲座、健康咨询、播放录像、开展口头健康教育和咨询几方面进行调查。
郊区(县)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中医药内容的健康教育活动较低于中心城区,其中,被调查中心城区和郊区(县)开展健康咨询合计18个为上述几方面最高,中心城区和郊区(县)播放录像合计10个为上述几方面最低。主要原因是郊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不完善,政府资金物质设备投入较少,观念局限等。
在校学生:程度不高
有一份关于人大附中学生健康知识普及程度的调查研究调查,其中第二题至第四题是三道简单的急救知识方面的问题,红色为选对正确答案的学生人数。
由此可见,目前人大附中学生的健康知识普及程度不高。接受过专门健康知识教育的学生只占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所获知识并非来自课程学习。
诚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现在国家对于健康教育并不十分重视,在中学课程中只有生物课与化学课略微涉及到相关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重心在于生物与化学两门课程,与生活联系不大,与健康、医学有关的课程多是选修课;此外,参加过课程的学生们并不十分喜欢课程中那种填鸭式的教学,学生们表示希望能多一些师生间的互动。虽然调查显示学生们仍会通过书籍杂志、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健康方面的知识,甚至占了绝大多数,但这其实非常令人担忧。通过这些途径得到的信息虽然不全是错误的,但正确率却值得商榷:在“健康教母”马悦凌、张悟本、台湾“排毒教父”林光常等人的事件之后,人们显然不再坚信各种各样的“养生专家”,这些“养生专家”不仅骗到了人们的钱,还骗走了人们的健康。与其去检验这些所谓的养生大法的真实性,学生们还是希望能够在学校得到令人信服的知识。
在具体健康知识的调查中,学生们对于急救方面的知识更多靠日常生活的经验,而对食物的搭配则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有了解。举例来说,对于流鼻血,大多数学生都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仰头,其实仰头是不对的,这样容易导致鼻血倒流进入咽喉、胃等器官,对这些器官造成不良刺激,严重的还会吸呛入气管及肺内,造成危险。这些小的身体损伤其实很关键,例如流鼻血可能是因肺燥血热引起的一种顽固性疾病,对人体的损害相当严重,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诱发鼻黏膜萎缩、贫血、血小板减少、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免疫力低下,严重的患者会将血液或血块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像这样的小状况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加重病情,产生危险。
另外,许多学生都不了解食物之间的搭配问题。其实食物之间的搭配与医学、化学、生物等学科有关:中医中有食物的相克;在化学中,食物中不同的成分会发生化学反应,例如菠菜中有草酸,而豆腐中有钙元素,如果两者同时使用就会产生草酸钙沉淀,换种说法就是结石。但是尽管每个中学都有生物化学学科,与之相关的健康教育依然缺乏。
上海市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和社会学研究所联合发布了“上海居民医疗、健康状况最新调查报告”。报告公布了上海市居民的诸多就医习惯以及健康行为。报告指出,针对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健康教育手段宣传疾病防治知识。
广播电视途径是主角
调查显示,居民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黑板报/电子显示屏、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获知流行性疾病(如禽流感、手足口病、流感等)信息的比例分别为72.5%、47.6%、23.1%、51.0%、28.1%,从中可以看出,广播电视是居民了解流行性疾病的最重要途径,而网络和报纸杂志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年轻人偏爱新媒体,老年人偏爱传统媒体
进一步分析发现,关于流行性疾病信息的获得途径,年龄越大的居民,选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黑板报/电子显示屏等传统信息媒体的比例越高,而选择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比例越低,这说明年轻人偏爱新媒体,老年人偏爱传统媒体。
加快顶层设计的迫切需求
上千款的移动医疗APP正在抢占各种移动终端。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200家医院接入以微信为平台的腾讯智慧医疗解决方案。阿里主打医药电商抢单药方,百度推出在线医疗服务。多家市场机构预测,我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预计到2017年突破1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0%。
“互联网移动医疗可谓来势凶猛。这是因为移动医疗给人们看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政协副主席、苏北人民医院院长王静成说。
王静成注意到: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互联网医疗发展力量分散,同时存在着资质审核、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公立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医生工作量负荷大,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在线诊疗,为客户提供详细充足的专业建议。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医患沟通与咨询服务,由于信息不对称,部分医生可能存在盲目对患者进行诊疗的现象,蕴藏着较大的医疗风险。
王静成建议,国家应加快医疗信息化顶层设计步伐。只有搭建好国家平台,连接一个个信息“孤岛”,解决各自为战的问题,建立起一个全覆盖、整合各方信息的大数据平台,才能真正做到信息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共享,提高医疗效率,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形成全国统一的公立医疗体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出台,加快我国对于互联网医疗的立法步伐,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出台,内容包括在线医生资质审核、患者信息安全管理、医疗风险的防范与监管等,并设立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从而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
全科医生及乡村医生的必修课
“一些‘专家在媒体上宣传什么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喝粥,喝牛奶易导致骨质疏松,这些违反基本医学原理的观点叫什么健康教育,这是健康误导!”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姚树坤建议卫生部门成立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全民健康教育的目标、策略、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与评价。
我国慢性病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研究显示我国有糖尿病患者9200多万,每年新增癌症患者350万例。“做好慢病防控,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源头,而健康教育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措施。”姚树坤介绍,健康教育≠卫生科普宣教≠健康促进,它需要相应的知识、技能、艺术与服务。可是目前我国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规范与加强。
比如说,基层卫生机构是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全科医生、乡村医生是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但目前其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亟待提高;专科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也很关键,但他们因缺少这方面技能,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
“主流的、正确的缺位,一些错误的、甚至是歪理学说就上位了。”姚树坤指出,由于对健康教育缺乏统一规范管理,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健康教育专家水平参差不齐,所讲内容很多缺乏科学依据,严重误导受众,甚至造成部分患者有病不寻医就诊,贻误诊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姚树坤建议成立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国家卫计委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制定全民健康教育的目标、策略、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与评价;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选聘有资质的专家,成立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实行健康教育师资质化,通过考核才能获得资质;加强审查,电视、广播等公共媒体必须选聘有资质的健康教育师,才能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贯彻执行必须要量化。”姚树坤认为应该把健康教育作为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的必修课,同时医院必须培养或聘任一定数量的健康教育师,卫生管理部门把社区慢病防控效果作为考核其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的主要指标,并与个人薪酬紧密挂钩。
在不远的将来,移动健康或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隐形眼镜、衣服、鞋与袜、电冰箱、马桶……这些生活中的常用物品都将刻上移动健康的烙印,对我们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持续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健康状况报告可有效地丰富健康教育理论智库,从而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和预测预防,而专业化的教育机构和健康智库需要的数据显然是庞大的,要如何才能支撑起这个长线的工程?
无数据支撑的背面:伪科学更容易传播
自从有了互联网和手机APP,似乎到处都是“健康专家”,某某食品防癌,某某食品致癌,多吃某某好,多吃某某有害,偏方治各种病的文章比比皆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然而长期以后,大众很惊奇地发现了一个现象:伪科学竟然往往比科学更容易传播,且更容易被广泛取信。
1,伪科学不是科学,不需要受众有知识储备
科学是连续的,简单说就是要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然后才能学微积分。这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中间有断档,接受科学知识就会有困难。缺少相关的基础知识,上层的知识就不能理解。
伪科学则不然,伪科学从刚会走到99,都是受众,门槛低。伪科学传播的是思想和经验,不是知识。
2,伪科学带有欺骗性,伴随有强烈的心理暗示
科学讲的是真实可靠。伪科学追求的是“让人相信”,为了达到让人相信的目的,伪科学会用欺骗的方法,骗更容易让受众相信,比如有人说吃酱油容易黑,“我们家二姑姐邻居的二舅子的三姑娘的小儿子就是爱吃酱油,比谁都黑”,有蛊惑性。
由于伪科学的传播是不受控的,传播过程中会无限夸大,不断加工,面目全非,结果就是神乎其神,具有一定的煽动性。
3,伪科学更“接地气”
伪科学相当一部分是底层劳动人民对于很多事情进行的不科学解释,或是不相关事件间强行建立的联系。类似的思维方式在大众身上普遍存在,当有人说了一件事,比如吃酱油容易黑,由于大家的思维方式是相似的,马上就可以引发共鸣,既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说到底,现在很多人知识层次不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于很多事情,不能形成自己的解释、看法,只能寄希望于道听途说,又因为伪科学在传播手段确实优于科学,而且传播难度上又小于科学,所以才会盛行。
伪科学是会一直存在的,在欧美发达国家,也会存在。解决伪科学的根本方法依然是强调更科学更普遍的健康教育数据:以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以及公共卫生、基本医保等系统数据为核心,促进信息共享,实现互联互通,支撑业务协同,逐步实现主要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信息的实时更新,为科学研判慢性病防控形势,评价防治策略效果,完善防控政策提供循证依据。
近年美年大健康和复旦大学肾内科合作的关于体检数据和肾脏医学方面课题,从尿液检查当中的关键指标提供专业尿液数据,结合其他包括血压血糖等体检数据,经过专业团队的专业模型分析,计算出肾小球过滤变化,从中发现体检中不能发现的隐性肾脏损害的东西,从一千名患者客户中发现超过两百位隐性肾脏损害者,这是经过深度挖掘带来的科研价值,这种大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应该最终进入健康教育智库,用硬性正确的科学数据来击倒伪科学。
美国健康教育:让患者DIY
在美国,医院、医生和公共卫生官员最近都在忙着做三件事:让病人记录自己的医疗数据、主动寻求预防护理、持续关注慢性疾病。其目的是提升病人管理自身健康的积极性,采用多种策略来让患者参与到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当中。
医护人员的短缺是世界性难题,美国也不例外。医生的紧缺,导致医疗服务提供吃紧,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与日俱增,更是让这一情况雪上加霜。另外,随着医疗成本大幅上升,患者需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保险险种。这些因素迫使美国医疗卫生界努力推动患者参与到疾病的预防和管理中。
研究表明,患者参与疾病预防和管理,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同时有助于预防严重的错误或疏忽。因此联邦政府积极推动新的举措,让美国人可以在线访问他们的病历记录,帮助他们更好地管控自己的健康;引入机构对数据进行分析,督促患者采取行动;鼓励开发新的移动应用程序,帮助临床医生更密切地关注患者诸如饮食和锻炼等方面的进展。
让患者随时查阅自己的健康记录
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记录,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且能跟医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随着大量健康应用类程序的出现,消费者可以从自己的病历记录中导出数据。比如,生成包含自身体重、血压和膝关节损伤等数据的健身计划。
联邦信息技术项目正在推广“蓝色按钮”(the Blue Button connector)计划,该计划可以向病人提供在线安全的健康记录。记录包含详细的个人健康信息,还包括化验结果、医生记录、问题清单以及健康提示等。目前参与该项目的人员达到170万人次,已经有超过974,000名用户下载了超过600万份文件。该项计划同时还得到联邦保险和医疗救助中心、国防部、印第安人卫生服务署、安泰保险公司、哈门那保险公司、以及参与“蓝色按钮”项目的连锁零售药店在内的相关组织机构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信息定制化,帮助改变自身行为
除了让患者看到自己的病历外,一些机构还会提供专门定制的信息和相关工具,吸引患者来参与,从而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隶属于波士顿联盟医疗体系公司的互联健康中心,去年推出了Wellocracy网站,帮助人们在目前市面上大量出现的健康追踪器和移动应用程序中甄选出最适合他们个性和健康目标的技术。中心同时在研究多个应用技术帮助病人管理慢性病,包括利用蓝牙技术管理血压系统,通过远程帮助病人控制血压;利用体感游戏帮助病人在骨科手术后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基于软件算法的高度个性化短信来帮助吸烟者戒烟。而另外一种正在研究的方案,则是基于信息发送技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麻省总医院的查尔斯顿医疗保健中心,在去年向一群59-70岁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健身追踪器。老人在戴上跟踪器后,跟踪器的数据会上传到患者的医疗记录中心,方便患者在线查看。因此,病人增加了活动量,有些体重明显减少并且能够持久保持标准体重,目前,有半数以上病人在继续使用跟踪器。
个性化的互动方式,让患者更好参与
事实上,保持病人参与其中的诊疗方式是非常个性化的。十几年前,爱达荷州博伊西市的一家非营利性机构——Healthwise公司就率先提出用视频、宣传册或互动决策工具形式为患者呈现处方信息的理念,以此帮助病人更好地处理健康问题。
目前约有15%的美国执业医生通过电子病历系统传递由Healthwise公司生成的处方信息,处方中还会包含在线健康百科全书的链接,病人通过这些链接可以更多地了解自身的健康问题。与此同时,Healthwise公司还在试验利用语音自动应答电话提示病人回答问题,比如在出院后是否遇到问题等,便于工作人员随时介入。Healthwise公司为了使糖尿病患者的宣教方案更有趣,还创造了一个叫做Oscar的人物,Oscar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患者们热衷于在线讨论Oscar今天会扮演哪些角色,不知不觉中,患者不仅能认识到自己处于糖尿病的哪个阶段、哪种运动方式有利于康复,而且整个人都变得乐观开朗了,最终实现身心健康!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健康界、 中国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