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俊锋
摘要: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基层群众文化也是丰富群众生活、造福基层百姓、创建幸福家园的重要元素,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力量,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创造创新和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力量;本文从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现状出发,提出加强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和思路。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现状、措施、理念
一、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现状
(一)总量不足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文化多样、民族多样,群众对基层文化生活的需求不仅总量大且内容多,现有的基础群众文化人才队伍难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在城市社区,群众文化生活人才队伍在某种程度上基本依靠退休的专业工作者,且总量不够,文化活动的内容、频次和覆盖面不能完全满足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农村地区,基层群众文化人才更加缺乏,如某西部省一个自然村组,100余人口,1年不能达到1次享受群众文化生活娱乐的机会,群众文化人才捉襟见肘,严重匮乏。
总量不足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存量不够,如前文所述,现有的基层群众文化人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二是增量不够、增速缓慢,由于各种原因,基层文化人才的增长速度与百姓素质的增长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完全匹配,导致缺口逐步增大。三是存量流失,一些基层群众文化人才由于年龄、收入等原因,退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战线。
(二)结构不合理
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如前文所述,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在城市社区基本是以退休老年人为主体,年龄结构不合理;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从风靡全国的广场舞来看,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仿佛主要以广场舞为主,加上一定比例的书法、绘画、乐器等,但是书法、绘画、乐器等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较低、举行频次少、内容较为单一;三是性别比例还存在一定不合理性,由于广场舞占了较高比例,致使男性参与者普遍少于女性参与者;四是用工形式不合理,由于客观因素,很多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以自愿形式参与较多,而专职人才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发展。
(三)分布不均衡
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分布不均衡主要在如下方面:一是城乡分布不均衡,城市社区以自愿者和退休人员组成的基层群众文化人员占了一定比例,而在农村到村一级的基层群众文化人才几乎就成了空白(尤其是偏远农村);文化站等文化宣传和管理机构及人员专业配置存在一定的不足;二是地域分布不均衡,基层群众文化人才的分布往往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往往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偏远贫困地区的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配置最为欠缺。
(四)流动性不够
基层群众文化人才往往缺乏流动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层级的文化人才之间缺少纵向流动,至使基层群众文化人才往往一直留在基层,得不到更加专业和系统的学习训练;二是不同区域间、城乡间的流动不够,使得基层群众文化人才缺少专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和发展。
二、建设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主要措施
(一)吸引年轻人才,优化年龄和知识结构
通过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吸引并留住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敬业奉献精神的大学生下基层,服务于基层的群众文化建设,培育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后备力量。由于年轻大学生有活力、有创造力,使得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可以借以激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创造创新,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 自愿服务与专职相结合,灵活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具有群众参与性强的特点,自愿者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一方面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自愿者可以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关注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精神生活,起到引领社会良好风尚的作用;另一方面,自愿者队伍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与专职人才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更加具有创新特色。
另外,采取自愿者和专业从业者相结合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工成本投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提高文化活动品质和文化活动创新上。
(三) 加强人员交流与流动,走出去、引进来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人才交流的方式有多样,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形式:一是通过文化下基层、文化进农村等形式,让各级文化工作者到最基层进行演出,向群众送文化,同时与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进行交流经验,帮助他们提升能力;二是让农村基层群众文化人才向上流通的通道,让优秀人才享受一定的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机会;三是加强不同基层文化组织间的交流,通过比赛、联合演出等活动,增加与其他基层群众文化组织之间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公益性和产业性相融合
群众文化活动应当具有公益性,且公益性为其首要属性,要本着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宗旨,立足于奉献基层、服务基层,让所有群众享受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同时,也应该有文化产业发展的理念,不断进行文化活动和产品的创新创造,增强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走出去赚钱、回到家服务"的方式增加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的收入,用于不断丰富和发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五)探索企业参与、全民受益的模式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引导具有一定实力和信誉的企业参与其中,利用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优化基层群众文化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的创造创新,不断推出新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进一步提高人员绩效管理水平,使得优秀的文化人才得到应有的经济回报,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基层群众文化事业中去。企业参与的主要优点如下:一是专业企业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可以强化对基层群众文化人才的锻炼和培养;二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运作能力,可以推进基层文化活动市场化,增加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的收入水平,用于进一步完善管理、创新模式,创造更多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服务群众生活。三是企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避免了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借壳上市"更加安全可靠。
三、结论
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和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基础力量,也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力量。结合我国基层群众文化人才总量不足、增量较少、增速缓慢,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人才流动性不足等特点,我们应通过吸引年轻人才,优化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采取自愿服务与专职相结合,灵活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员交流与流动,走出去、引进来;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公益性和产业性相融合;探索企业参与模式等方式来加强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的长足进步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斌,金明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楚天主人[J],2012(02).
[2]张晓光,群众文化学与民俗学的联系,剧作家[J],2012(01).
[3]徐群,群众文化活动与基层文化馆建设,文化月刊[J], 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