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育瑄
今年是孙宗溶同志的百年诞辰。他是改革开放后安徽日报社第一任党委书记。1983年任政协安徽省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孙宗溶同志虽然已逝世10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久久地怀念……
拨乱反正的功臣
我初次见到孙宗溶同志是在1979年盛夏,那时我刚刚调入安徽日报社。当时他担任中共安徽省委副秘书长兼任安徽日报社党委书记。那时我是一名普通记者,在报社大院里,一位同事指着一位老者说,这就是咱们的孙书记。我远远望去,是一位慈祥的老者,一身朴素的干部装,神采奕奕。
孙宗溶同志于1977年7月受安徽省委指派,带领工作组到安徽日报社,按照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对安徽日报社进行思想整顿、组织整顿和业务整顿,拨乱反正,恢复党性办报的优良传统。当时安徽日报社受十年内乱的破坏,派性人物把持领导权,企图对省委的指示阳奉阴违。省委工作组进驻后,他们又在报社群众中散布谣言,污蔑省委工作组“是来整人的”,“是来打棍子的”,企图孤立进而赶走工作组。但以孙宗溶同志为组长、何荦同志为副组长的工作组,顶住派性势力的诽谤与反扑,团结带领全社职工,坚持正确办报路线,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把《安徽日报》这个曾一度被派性势力窃据的舆论阵地,引上了正确的轨道。这中间,开展了组织整顿,纯洁了报社班子,建设起一支按党中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办报,按党性原则办报的新闻队伍。邓小平同志早在1975年谈到反对派性时就提出:如果闹派性严重而又不改正的就坚持调开。他强调,凡是严重闹派性的,有一个调开一个。
1979年盛夏,当我调入安徽日报社时,形势逐渐好转,报社逐步走上正确轨道。孙宗溶同志作为报社党委书记,何荦同志担任党委副书记,老新闻专家冒茀君担任第一副总编辑,还有几位业务过硬、作风正派、群众基础好的“老新闻”担任了副总编辑,领导班子和办报业务班子都是比较过硬的。但是,偶尔也有派性严重的人跳出来非难工作组。在一次报社班子与中层干部学习讨论会上,一位派性严重的同志居然跳出来攻击工作组,抹黑报社大好形势。当时气氛十分紧张。孙宗溶和工作组的同志们沉着镇定,让他把话说完。然后孙宗溶同志站起来非常严肃地批评了该同志的派性观点,摆出大量事实驳斥了他的错误说法,义正词严,使对方理屈词穷。孙宗溶同志的讲话有理有据,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后来,被批评者做了检讨,承认自己被派性蒙住了眼睛,迷住了心窍。
安徽日报社党委从1977年到1983年在各项整顿中加强报社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1983年在省委领导下,通过换届,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起一个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新班子。孙宗溶同志也因此被省委提名为政协安徽省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离开报社走上新的领导岗位。
孙宗溶同志在安徽日报社当政的六七年间,每年都大量吸收省内外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进入报社,单是1982年就一次性调入新毕业的大学生20名。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富有朝气、德才兼备的新鲜血液进入办报队伍中,这既改变了办报队伍的成分,又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今,这些当年的年轻人,都已陆续走上中高层领导岗位,成了报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思想解放的先行者
抗战时期,孙宗溶同志投笔从戎,奔赴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被选派到新四军军部,成为一位英姿勃发、思想豁达的抗战硬汉。在由东南局被派到皖南特委工作后,奉命到宣城孙家埠开辟党的工作。在白色恐怖严重、战友相继调离的情况下,孙宗溶深入农村,依靠群众,坚持抗日斗争。1940年1月成立中共宣城县委,孙宗溶任县委书记。他是一位坚毅而又机智勇敢的抗日战士,在皖南事变后严酷而又艰辛的白色恐怖下,他代表特委到太平樵山,与李志高、谢忠良、马长炎等七八十位新四军失散干部研究突围路线,并送信给江北领导在繁昌江边接应,保护他们安全突围,为党和军队保存了有生力量。1947年春,华东局派他到皖南地委工作,他乔装富商携带中共中央华东局“三八”指示、密电码和介绍信从山东回到了皖南地委,贯彻了“三八”指示。在与国民党反动派“清剿”与反“清剿”的斗争中,壮大了武装力量,扩大了根据地建设成果。在率领沿江工委和沿江支队激战在皖南、沿江广大地区过程中,成功地策应了渡江先遣部队,为迎接解放大军胜利渡江作出了贡献,电影《渡江侦察记》中,许多情节都有他的业绩与身影。
自1953年起,孙宗溶同志担任淮南煤专党委书记、校长,他团结广大师生员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多学科、多专业全面发展,把一个规模很小、濒临倒闭的淮南煤专,改建为合肥矿业学院,并迁校合肥。1958年9月升格成了一座多学科、多专业、师资雄厚、人才辈出的大型工科大学,即合肥工业大学。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杨尚昆、陈毅、贺龙、彭真、刘澜涛、宋任穷、钱学森等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到校参观,对合肥工业大学的办学赞不绝口。可以说,孙宗溶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省工科大学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2014年8月,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安徽日报》《合肥晚报》等多家报刊以大量文字、图片回顾邓小平1960年视察安徽的详细情况,其中《安徽日报》发表的《小平与安徽》一文中,详细记载了孙宗溶陪同邓小平视察合肥工业大学的情况。文中介绍说:
2月23日,邓小平在学校校长孙宗溶的陪同下,径直来到了科学研究展览馆。邓小平微笑着和工作人员、讲解员一一握手问好。随后,他转身问孙宗溶:“你们的科学研究工作怎样?”“我们去年完成科学研究900项,今年1月份完成123项,这里展出的是去年和今年1月间的科学研究成果。”听完孙校长的汇报,邓小平又环视了一下展览品,点头微笑道:“这里的东西还真不少啊!”在冶金系师生设计的行星式开坯轧钢机模型前,邓小平特别感兴趣,一再询问师生们是怎样研制的,研制它用了多长时问,并夸赞冶金系的师生在研制轧钢机技术上领先了一步。
在轧钢机模型的左侧,陈列着一台庞大的1050千瓦电动机。孙宗溶向邓小平简要地介绍了同学们试制1050千瓦电动机的经过和这台电动机被运往罗马尼亚展出时受到好评的情况。邓小平微笑道:“学生能做,很好!”看过展览后,邓小平满意地对校长孙宗溶说:“你们搞得不错,发展高科技主要靠年轻人,希望你们将来研制出更多的成果来。”
1979年夏天,邓小平同志来到黄山,还亲自为合肥工业大学题写了校名。7月16日,刚刚登完黄山的邓小平即将启程前往上海,省领导万里、胡开明等一行人前来送行。其间分管教育的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胡开明开门见山地向邓小平询问,可否能为即将换校牌的合肥工业大学重新题写校名。一阵谈笑风生后,邓小平最终答应了下来。
早饭一过,邓小平同志来到二楼的一个小会客室,文房四宝都已摆放整齐。邓小平接过胡开明递过来的一幅宣纸走到桌边,提起笔,沉思片刻,先写了几个小字,然后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了“合肥工业大学”6个大字。写完后,邓小平还细细端详了一番,问:“我这个字就是这个样了,怎么样啊?”在场同志都高兴地说:“好!好!”
孙宗溶同志的思维超前、开拓创新,还表现在他对刚刚萌芽的农村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农业大包干的热情扶植和大力支持上。他亲自组织一批又一批记者前往凤阳、天长、肥西、宣城、繁昌等地,大量采访报道农民实行农业大包干、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特别是支持和鼓励安徽日报社的“老新闻”、名记者吴伟,中年记者汪言海等写出一批又一批有分量、有见地、有影响的新闻作品,为农民的创造精神高唱赞歌。1982年初到1983年初,他还指派第一副总编辑冒茀君,带领一批文笔比较好的记者,组成农业生产责任制采访团,在《安徽日报》上以几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凤阳农业大包干和肥西小井庄包产到户的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当时新华社记者张广友、张万舒写出的一篇篇支持安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报道,及时率先发稿,全力支持。新华社的同志纷纷赞扬整顿后的《安徽日报》思想解放,胆子大,有魄力,外省省报不敢发的稿,《安徽日报》敢于发表,受到了万里同志的肯定和表扬。
对此,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在跟随安徽省副省长胡开明同志的日子里,多次到凤阳、肥西、宣城、繁昌、天长等地考察农业生产责任制。1981年下半年,我写出一首热情歌颂凤阳农业大包干的长诗《凤阳,我捧给你水晶般的诗行》,经反复修改后,我大着胆子将诗稿送到《安徽日报》。在孙宗溶、冒茀君等领导关心、支持下,《安徽日报》以大半个版的篇幅,在《黄山》文学副刊上发表了这首长诗,于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当时的情况是,在省内干部和群众中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认识还不统一,特别是新调来的安徽省委领导正在向责任制泼冷水、“踩刹车”。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孙宗溶同志能够旗帜鲜明地支持发表这首诗,足见他的敢于承担责任的大无畏精神。
文武双全的儒将
孙宗溶同志在战争年代,不惧环境险恶,不怕流血牺牲,孤胆深入敌后,立下了累累战功。但许多人不了解,孙宗溶同志在诗词创作和书法艺术的研习上也多有建树。可以说,他是一位才华横溢、才思敏捷的儒将。
在拜望孙宗溶同志时,在他家的客厅里看到了他自己书写的一幅行草长屏,内容是曹操的名诗《龟虽寿》。看笔墨娴熟,笔划圆润,其书法艺术不同凡响,没想到一位纵横疆场、舍生忘死的阵前虎将,竟有如此深厚、脱凡的书法艺术,没有长时期的苦心研磨,没有凝心聚力的艺术探求,绝不会有如此令人叹服的书法作品。
孙宗溶同志一生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现在能够收集到的就有200百多篇(首),多数是古体诗词,也有现代诗、朗诵诗,他在安徽诗词界享有较高的名望。孙宗溶同志离休后,常与战友、诗友欢聚一起,吟诵诗篇,歌颂改革开放的盛世新貌和大好形势。孙宗溶同志以其深厚的诗词功力和德高望重的社会影响,被广大诗词专家、诗人和诗词爱好者们推荐出来,担任了安徽省太白楼诗词学会会长。
在描绘和抒发战争年代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方面,他的《夜别云岭》非常生动:“云岭何沉寂,雄军枕戟眠。朦胧千嶂月,迈步越重关。”“寄卧牛栏下,心宽身自安。清晨景更好,红日浴青山。”在《皖南游击词》中,孙老吟唱道:“雪里逢君意正欢,行军莫问几艰难。荒林寒水寻常过,野岭危岩等闲攀。踏遍千峰人未老,曾经百战志愈坚。”读来句句清新豪放,字字情深意切,当年新四军和皖南地下组织的战士们披荆斩棘、浴血奋战的情景跃然纸上!
在孙宗溶同志百年诞辰之际,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敬爱的孙老,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