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你的行李箱变成一个听话的“跟屁虫”,不用拉不用推,它会自动跟着你走。不论是平路还是凹凸不平甚至有坡度的路面上,它都行走自如,一旦与主人的距离超过1.5米,它还会向主人发出震动提醒。
现如今,不少传统产品跟机器人结合到了一起,使传统产品有了新的商机,而机器人也找到了一条走进人们生活的道路。看似时尚而又炫酷的机器人其实并非一个新的产物,早在很久以前,机器人已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据说,西周偃师研制出了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个机器人,那是个能歌善舞的伶人;东汉张衡发明“计里鼓车”,车上装有木人、鼓和钟,每走一里,击鼓一次,每走十里击钟一次;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制造出运送军用物资的“木牛流马”……尽管这些机器人跟现代机器人相差甚远,但体现了人们对机器人的早期设想。
做大家需要的机器人
世界各国对机器人都有不同的定义,机器人技术比较先进的日本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移动性、个体性、智能性、通用性、半机械性半人性、自动性、奴隶性等7个特征的柔性机器。而我国机器人专家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机器人,另一类是特种机器人。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等。
面对名目众多的机器人,我们好像有些云里雾里,世界上有这么多机器人,为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遇到它们呢?它们都躲到哪里去了?《消费电子》杂志记者在采访上海酷哇机器人CEO何的过程中了解到,在世界很多地方工业机器人已经发展得比较充分,而现在机器人其实也早已经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扫地机器人已被很多人所熟悉,而酷哇将为大家带来的机器人行李箱,是一款将传统产品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的产品,也即将走入你我的日常生活。
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时,常常拖着大包小包,不管是赶车还是赶飞机,总会觉得不自由而又有些狼狈。试想一下,现在你的行李箱变成了一个听话的“跟屁虫”,不用拉不用推,它就会自动跟着你走。不论是在平滑还是凹凸不平甚至有些坡度的路面上,它都可以行走自如,并且还可以在智能跟随模式与手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一旦行李箱与人之间的距离超过1.5米,行李箱的随身装置还会向人发出震动提醒。有了这样一个机器人行李箱,出行自然会变得轻松而又炫酷。何向记者介绍道:“我们的行李箱,既有机器人的技术,又能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切入到服务机器人领域的话,不能推出很复杂的产品。我们想提供的功能就是让机器人能跟着人走,解决人们的生活实际问题。”
机器人行李箱也许跟人们所想象的机器人还不太一样,如今也有人发明了跟人非常像的机器人,它们有手有脚,可以行走,可以听可以看,有触觉、有嗅觉……在2000年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已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仿人形机器人——“先行者”,它可以步行,也有一定的语言功能。国外具有代表性的仿人形机器人有很多,有的可以做出精准的动作,有的可以表现出像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有的具有弹性而有真实感的皮肤……然而这些更像人的机器人大多都呆在实验室里,作为一个机器人研究平台,供人研发。也有一些导游机器人、服务员机器人看起来跟人很像,也走入到了公众的视野,但个人身后真正跟着一个机器人“跟屁虫”的情况并不多见。
不仅做好“面”,更要做好“点”
机器人行李箱虽然没有像人的面孔,但却能够满足人们的部分需求,能够真正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在何看来,中国在机器人这个领域,虽然硬件方面做得还不错,但在软件方面却跟欧洲、日本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多公司在“面”上做得还不错,但真细化到某个“点”上却做得并不深入。能够深入到点上去做事,才能为大众提供一款让人心服口服的机器人,深入到点上就需要及时解决研发机器人的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何对记者说:“我们的机器人行李箱是服务机器人的一种,服务机器人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生活的环境是很复杂的。机器人要有比较强的感知环境的能力。考虑到大众对价格的接受能力,贵的传感器,服务机器人没法用,而便宜的传感器又不好用。这是比较尴尬的问题,这也造成目前服务机器人都还比较贵。”
抛开机器人的价格不谈,现在做机器人的公司有很多,但常常都是迟迟不能推出合适的产品,或者从产品的研发到推到市场这个过程出现了“难产”。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好的产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酷哇的机器人行李箱的研制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幸好酷哇有一个专业、团结、朝气蓬勃的团队。何介绍说:“最初我们的团队是做工业机器人的,在做机器人这块比较有经验。提到个人用的机器人,现在市场上除了扫地机器人做得比较好之外,其它的都没有多大起色。我们团队有些人原来是做无人驾驶这一块的,我们对无人驾驶车比较关注。我们做的机器人行李箱也会运用到无人驾驶的一些技术,机器人行李箱要能定位到人,并且能躲开障碍物。”
在具体做机器人行李箱的过程中何及其团队一一克服了很多困难。何说:“在制作机器人行李箱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行李箱是个很传统的行业,好多年来都没有什么改变。很多行李箱企业是家族企业,其工艺也比较传统,我们想给行李箱带来一些改变。但起初我们的团队对行李箱了解得并不是很多,我们要学习箱包的整个工艺,从拉杆到轮子,到箱子的整个结构等都要学习。同时,在寻找箱包合作方时,我们也找了很多家,直到最后我们用自己的前景说服了一家全球知名的箱包工厂,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帮助。然而,箱包很多传统的部件跟我们设想的产品有很大不同,比如单单从行李箱的锁来看,传统供应链就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的机器人行李箱的锁里包含了108个小部件,里面有5个传感器,还有主控板,我们的锁具有密码锁、电子锁、海关锁三位一体的功能。刚开始要做这个锁时,我们跑了很多锁的供应商,他们都觉得无法实现我们对这个锁的要求。然后,我们五六个工程师在一起花了很长时间,终于攻克了锁这个难题。”
在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努力下,机器人行李箱终于研制出来了,何说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预计在今年9月这款产品就可以发售了。作为机器人公司,何说他们将来还会推出其它机器人产品。他说:“我们将来会把我们机器人行李箱的技术结合到一些其它的工具类服务体中去,我希望机器人围绕人们的衣食住行,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工作状况。”
把好安全关
机器人行李箱是为人们提供帮助的机器人,现在的机器人大都是为人们服务的,虽然现在说机器人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危害好像还为时过早,但在历史上已经出现了不少机器人危害人类的事件。早在1978年,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的切割机器人在切钢板时,突然发生异常,将一名值班工人当作钢板操作,这是世界上发生的首宗机器人杀人事件。之后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出现了机器人杀人或机器人自杀事件。为了保护人类和机器人,1940年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他的著作《我的机器人》中就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第一,机器人不应该伤害人类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第二,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项违背的命令除外。第三,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一项相抵触者除外。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三个原则不够完善,又加上两个附加条件:第一,机器人应该装上自杀装置,当机器人危害人类时,应能自动停止。这是一条人防措施。第二,机器人应装上阻止自己破坏自己的装置,以防机器人擅自自杀。这是一条自保措施。
何认为应该防范机器人有可能出现的漏洞,他说:“如果研发不当,将来有可能会出现机器人不受控的情况。机器人背后都是人控制的,难免会出现一些程序方面的漏洞,程序也可能被人攻击,会造成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机器人研发人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代文明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威胁,怎样用好机器人这把双刃剑值得大家深思。毕竟,如今机器人已经不再遥远,很快就可能依偎在你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