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申
1987年,第19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在波兰举行,当时湖南派出了自己的民间艺术代表团,一位从张家界桑植县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民歌歌手一口气唱了5首桑植民歌,一时被誉为“桑植民歌歌王”。2007年,他的名字被列入国家级桑植民歌传承人,他就是63岁的土家族歌手尚生武。
以大山为舞台,以牛群为听众
1952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河口乡的尚生武从小就生长在高山上,他说:“每天的生活都需要呼喊,邀对门的伙伴一起放牛,不喊对方是听不见的。”那时的尚生武还不知道回音是什么,他只知道每次喊叫之后,山里就有一个自己的声音在重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哎呀,我就是喜欢大喊,听那个声音就觉得非常好听”
50多年后再说起这些,尚生武仍忍不住大笑。“叫我唱歌就唱歌,叫我撑船就下河,唱歌不怕老歌师,下河不怕烂岩窠……”在和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他还时不时地站起来唱上几句山歌民谣,高亢悦耳的山歌让记者不得不佩服他的好嗓子和快乐健康的好心态。
“我的家乡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唱山歌、打花灯。大年三十夜起灯,各家各户拜年,打一段花灯,再唱一段民歌。二人花灯,男的是小花脸,女的旦角则男扮女装,二人戏耍,由锣鼓伴奏,孩子们跟着走村串户玩花灯,那时我还伴过小花脸呢”11岁时,尚生武就扮演过二人花灯中小花脸的角色,当年的唱词他依然记得:“正月里是新年,郎跟姐拜年,双脚跪到姐面前,我拜个空手年……”尚生武说着说着就站了起来,一边做着打花灯的手势,一边唱了起来。
尚生武说“自幼在爷爷尚德春、叔叔尚世胄和尚世龙的影响下,我也喜欢上了山歌、情歌、花灯。火堂上听长辈们唱歌,他们看我听得入迷,就一句句地教给我,上山放牛,爷爷就教我唱山歌。”一人唱歌万人接,层层山峰歌声叠,好似神童天上接,吆喝一声接一声,就这样,尚生武喜欢上了放牛歌。
这种以大山为舞台、以牛群为听众的生活一直到1970年县花灯剧团吸收尚生武成为一名歌唱演员才结束,尚生武说:“那时候每台晚会都有我的独唱节目,基本上唱的都是桑植民歌。”
1978年,尚生武把《桑植是个好地方》《桑木扁担软溜溜》《打渔歌》等民歌从桑植唱到湘西自治州,唱到长沙,继而又唱到北京,他演唱的民歌《打渔歌》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向全国播放。
从1982年起,尚生武进入桑植县文化馆,开始记录、整理和传唱桑植民歌。他跋山涉水,跟许多生活在大山里的老艺人学习,然后到学校教孩子们唱,“除了吃饭和睡觉,我就是在唱歌。”
在桑植民歌界,教授民歌的人被大家称为“师傅”,好学的尚生武多年来向谷志壮师傅学唱《好郎好姐不用媒》《四季好风光》《四季花儿开》等,向宏志师傅学习《抛开花灯一条线》等,谷兆庆师傅教他独唱《翻天云》《白鹤起翅腿腿长》,顺进师傅教他唱《歌师唱歌好口才》《小小幺姑爱坏人》《自从没到郎一堆》等。近年来,尚生武还参与收集整理桑植民歌和歌谣8000多首,积极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民歌、为中小学生辅导民歌等。
用生命读懂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源远流长,浩若烟海,它那优美动听的旋律被音乐专家誉为“流光溢彩的金色旋律”。
水有源头,歌亦有源头,桑植以土著文化为主体,又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澧水河边,目前最早记载当地风土人情的文人就是屈原,他在《九歌》的《湘君》中借湘女之口吟唱:“捐余块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而在《湘夫人》中,更是如啼血杜鹃反复咏唱,一腔深情,两次放歌:“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谖。”在结尾时再次真诚地表达:“捐余袂兮江中,遗余碟兮澧浦。”穿越时空,我们仿佛看到了屈原溯澧水而上观两岸风光且歌且行的情景。
1942年的《桑植县志》曾记载:“雍正五年,邑人张宏在城西捐地创建武庙,有歌舞楼,白叟黄童尽歌舞。”桑植有3474平方公里,45万人,2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6%。桑植的地理环境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人们出门爬山,劳动在山,依山而居,顺水而行。弯弯的山道,洁净的泉水洗涤着人们的身心和生活,人们相互之间的一声问候,穿过森林流水传递到对方,山的灵气、水的清凉、泥土的芬芳、花的鲜艳、叶的绿意,这一切都充满着让人陶醉的山音水韵。
桑植民歌记载着民族的历史和迁徙,如700多年前因战事而定居桑植的云南白族人现已发展到10万人,桑植成为中国第二大白族人聚居地。“家住云南喜洲睑,苍山脚下有家园。”日积月累,桑植民歌像一座高山巍然耸立,像一泓海水既深且广。
尚生武告诉我:“平民百姓爱唱桑植民歌,专家学者研究桑植民歌,当地百姓还为国家领导人演唱过桑植民歌。”解放初,土溪洞村的娄菊香在北京为周恩来总理演唱桑植民歌;1995年3月27日,桑植本土歌手尚生武、向佐绒在张家界陪伴江泽民总书记走几公里路,边走边唱桑植民歌;2001年4月5日,汪家坪村的黄道英在张家界为朱镕基总理演唱桑植民歌。
不断出新的《马桑树儿搭灯台》
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歌》中收录有一首民歌就是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
2003年,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压轴之作演唱了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一曲天籁震动了世界音乐之都,同时也将桑植民歌这门口口相传千年的古老艺术再次带到了世人面前。
据史料记载,这首歌的原创作者是桑植桥自弯乡的朱耀榜,他从小不仅山歌唱得好,还能创作新的山歌,年轻时就在当地获得了“山歌王子”的美誉。创作《马桑树儿搭灯台》是朱耀楞受一首古老的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荫蓬》的启发:“马桑树儿搭荫蓬,有心恋郎莫怕穷,只要你我情谊好,冷水泡茶慢慢浓……”马桑树是桑植县山区常见的一种低矮落叶灌木,它不是马桑科的马桑树,而是忍冬科的水马桑。每年5月中旬,正值水马桑繁花盛开,一树树水红色的马桑花就像搭成的灯台,青年男女在马桑树下的荫地上谈情说爱。于是,这里便成了当地土家青年男女约会和私定终身的地方,也是当地土家族青年男女爱情的象征,这就是《马桑树儿搭灯台》的创作基础。马桑树生命力极为旺盛顽强,象征着当地青年男女的爱情天长地久、生生不息。
朱耀榜14岁时就由族里的长辈做主,与大他8岁的四方溪郭氏结了婚。朱耀榜多年来一直非常羡慕那些在马桑树下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经常被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于是他想写、想唱,想把自己心中的感触通过歌的形式唱出来。
天赐良机,一个很好的创作素材就发生在他身边。解放初,当地有一位年轻人应征入伍,临行前和邻村的一位女孩在马桑树下私定终身,送别的那一天,姑娘一直朝心上人走的那个方向眺望。朱耀榜被他们纯真朴实的爱情所打动,内心澎湃的情感犹如决堤的江水喷涌而出,他利用《马桑树儿搭荫蓬》民歌曲调,填写出新时代的歌词:“(男)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写封的书信与(也)姐带(哟)。郎去当兵姐(也)在家(呀),我三五两年不得来(哟),你个儿移花别处栽(哟)!(女)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写封的书信与(也)郎带(哟),你一年不回我一年等(啦),你两年不回我两年挨(哟),钥匙的不到锁(也)不开(哟)!”纯朴真挚的情感、大胆追求爱情的思想、欲走还留的依依不舍,这些在歌曲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忠贞朴实的爱情观。
解放初,正赶上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朱耀榜参加了桑植县组织的导演训练班,从此很多歌曲他都能自编自演。1956年,桑植县文工团的音乐专干黎连城、左泽松专程赶到桥自弯乡白果村向朱耀榜学歌。1958年,正值大跃进,号召所有干部唱民歌、搞文艺表演,全省在保靖县召开民族民间文艺宣传现场工作会,当时工作会上有人提议桑植是民歌的海洋,要挖掘新的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原来是爱情歌,为了适应文艺表演的需要,黎连城就把《马桑树儿搭灯台》稍做改动,加了一个合唱段,在现场会上演唱。这一唱轰动了全场,也把桑植民歌在全国民族民间文艺中的地位推进了一大步,而《马桑树儿搭灯台》也成为桑植民歌的代表作。
创作来源于生活,朱耀榜在创作《马桑树儿搭灯台》后,还先后创作了其他几首民歌,现收录在《桑植民族民间文化丛书》之《桑植民歌》中,如《怀里揣着蜜一坨》:“情姐门前(哕嗬)一条坡哟,别人的走少我走畦的多哟。铁打的鞋子呵穿啦烂了哇,我把岩头踏起灯盏窝哟,怀里像揣的嘛蜜一呀坨哇!”调有《鼓打一更》,小品有《瞎子背着跛子》等,他还创作了一些在当地流传较广的山歌,如《砍柴歌》《收谷歌》《插秧歌》等。
如今,年近八旬的朱耀榜身体硬朗,耳聪目明,胃口也很好,每天晚上劳作归来,嘴里还不停地哼歌,丝毫不觉得累,晚上,他还要喝二两苞谷烧。家里的生产全是老人一把手劳作,儿子在外打工,儿媳身体不好,只能做点简单的家务。
朱耀榜希望人们在欣赏这首歌的同时,也能知道他就是原创。因为在这之前,关于《马桑树儿搭灯台》的原创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说是常德的,也有说是株洲的,这令老人很伤心,最后老人俏皮地说:“《马桑树儿搭灯台》的原创不能‘假冒伪劣。”
不担心桑植民歌会断层
面对记者对桑植民歌传承的担忧,尚生武一脸自豪,连连摆手:“国家和政府很重视我们桑植民歌的发展,政府不仅下文件要保护桑植民歌,还专门建立桑植民歌广场,每天晚上都有数千人聚集在广场上唱桑植民歌、跳土家摆手舞和白族仗鼓舞。”
创新是桑植民歌的灵魂,《门口挂盏灯》《马桑树儿搭灯台》是革命民歌的代表,解放后,群众创作了《土家唱起跃进歌》。桑植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湖南省工代赈办主任龙清秀为了群众的利益呕心沥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全国公务员的榜样,群众为此创作了新桑植民歌《楷模》,由著名音乐家白诚仁作曲,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还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除了宋祖英,著名歌唱家何纪光演唱的《板栗开花一条线》《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等,都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同时,桑植民歌无穷的魅力也吸引了瞿希贤、白诚仁、谭盾、鲁颂、彭梦麟等著名艺术家来桑植采风,他们在吸纳桑植民歌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白诚仁根据桑植民歌创作的《挑担茶叶上北京》、鲁颂创作的《甜甜的山歌》、王佑贵创作的《心头爱》等,桑植民歌已成为广大艺术工作者进行创作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桑植民歌就是这样用自己独特的原始美、艺术美、人性美,一次又一次地征服了全世界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