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刊文说,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曾获茅盾文学奖的知名作家柳建伟指出:“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文学性上几乎没有进步,更谈不上贡献。IP概念的过分炒作会导致中国电影内容上的空心化,‘互联网+电影+金融很可能彻底毁掉中国电影。”柳建伟说,电影问世100余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都搞过经典电影的评选、评奖,那些出类拔萃的作品无一不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打造这样的影片需要编剧的原创力和文化积淀,自然比改编IP困难,但是两者对中国电影长足发展的意义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赵葆华说:“电影不仅是技术、娱乐,它在根本上是文化,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原创的中国故事和高明的艺术表达。”赵葆华观察,当今中国电影界魔幻、玄幻题材影片多,现实题材的较少,国产电影悄然改变着观众的欣赏习惯,使他们越来越喜欢娱乐狂欢、兴奋刺激甚至重口味。“那么,谁来观照大家的灵魂?谁来安慰浮躁与不安?谁来擦拭良知上的灰尘?”
中国电影走出去一直是中国电影人的梦想,这个梦想正在照进现实。在很多人心目中,所谓走出去的最佳姿态就是获得奥斯卡奖。然而,与走出去相比,奥斯卡之梦做得没有那么顺利。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电影理论家厉震林提醒中国影人:与其“冲奥”,不如发扬中国文化和东方情怀。“历数奥斯卡获奖影片不难发现,奥斯卡奖是把电影当做艺术来评估的,获奖影片往往是先有口碑,后有票房,这些影片的目标受众是全人类。这样的文化高度不是抖个机灵、卖个情怀、玩儿个概念、刷刷明星脸就可以达到的。”厉震林表示,以饱满的原创力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是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当务之急。
中山大学教授陈林侠说:“中国电影要走出去,必须首先要明白,中国电影在世界市场上的定位依然是艺术片、文艺片,而不是商业片,尤其不是商业大片。这是国外电影市场长期的消费习惯所决定的。”因此,陈林侠认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关键不是拼特效、拼投资,而是主打中国故事。“艺术片的成功历来源自竞争力的持久性和可持续性,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的是一系列立得住、传得开的中国故事,这正是中国编剧发挥原创力的地方。”陈林侠为中国故事的创作提出了不少建议。比如故事切入点的选择不妨以小见大,《美丽人生》选择一个孩子的视角呈现集中营的人类悲剧,《一次别离》以离婚事件展示宗教与世俗的较量,都是成功的事例。“影片是建构出来的、封闭的、具有逻辑性的故事空间,把隐藏在事件背后的逻辑梳理清楚,会让外国观众更容易理解,其间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更容易被接受。这是中国影视编剧应该发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