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杜宣收藏烟斗情谊

2016-05-14 15:39蓝翔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烟斗收藏家

蓝翔

烟斗,不仅是人们吸烟的工具,还是一种多姿多彩的工艺品,也是精美的收藏品,有“成人玩具”之称。国内外有不少烟斗收藏家,早在五六十年前,就有英国著名的收藏家弗朗克·什里托先生,收藏有来自世界各地千姿百态古今烟斗700多种的报道。

不但国外有许多烟斗收藏家,如马克·吐温、爱因斯坦等,我国也有著名烟斗收藏家杜宣。杜宣先生是著名作家、剧作家,解放后长期从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文革”前曾任亚非作家协会书记。他创作电影《无名英雄》《长虹号起义》及话剧《彼岸》《梦迢迢》等,深获好评,在影剧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杜宣大量散文作品也情真意切,脍炙人口。我年轻时就对这位老作家十分钦佩,只是无缘相识。

我原是志愿军某部文工团话剧演员,抗美援朝回国,复员改行为编导。有幸也加入作家行列,遂有了和杜老见面的机会。后知道身为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的杜老爱收藏烟斗。真是无巧不成书,我业余痴迷古筷收藏。烟斗是烟具,筷箸是餐具,总的说来皆属饮食文化范围,于是我忙向他请教收藏烟斗之道,并请他为我的藏筷馆题词。

三天后,当我收到杜老大笔挥挥写就的“筷子是最先进的用餐工具,是汉文化一大特征”,心情激动万分,忙把这一字千钧的墨宝条幅请工匠裱好,挂在藏筷馆中,凡是来参观的中外来宾,都十分称赞杜老字写得潇洒俊雅,而对小小的筷子给予很高的国粹赞誉。

杜宣抗战中收烟斗

说起杜宣开始收藏烟斗,纯属偶然。1940年他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在桂林创办了新中国剧社。当时生活十分艰苦,他吸的是“难民烟”,这种烟卷,卷烟纸又薄又粗糙,经不起揉搓。演戏时搬布景,换道具,紧张地忙过后,一盒香烟在口袋中全变成烟末了。杜宣这时在想,如果有个烟斗就好了,这“难民烟”的烟末子也可废物利用了。

说来也巧,没过几天,剧场散戏扫地时,团员巴鸿正好拾到一个烟斗,等了五天也没人来领。于是剧社同志就把这烟斗送给杜宣过烟瘾。杜宣一看,这烟斗很“怪”,原来是其前主人在抗战艰苦环境下用细铅丝涂上水泥做成的,又大又重,外壳还上了黑漆。于是这个可以命名为“抗日牌”的烟斗,从此和杜宣结下不解之缘。杜宣当年常在地摊上买广东曲江产的烟丝,在演出之暇,手握“抗日牌”水泥大烟斗吸地摊曲江烟丝过烟瘾。

笔者从不吸烟,可印象最深刻的是斯大林抽烟斗的形象。在许多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影片中,斯大林几乎都是手握烟斗在指挥反击希特勒部队。每当德国法西斯部队溃不成军时,这位大元帅准会衔着烟斗和兵团将领微笑着制定下一步歼灭德军的计划。可以说,斯大林是在吸着烟斗中打败了疯狂的德军。故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德黑兰苏联驻伊朗大使馆,首次会晤斯大林时,见他用香烟招待美国客人,而没有带烟斗,便说:“斯大林元帅,没想到你竟然手中没握那赫赫有名的烟斗,您的烟斗可有万门火炮的威力呀!”斯大林笑着回答说:“为了更快地消灭我们共同的敌人,下次我一定带烟斗。”杜宣也是一样,那“抗日牌”给他以灵感,给他以兴奋,陪伴着他在抗日救亡战线上写出很多宣传抗日的文章,排出很多抗战戏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十多只珍贵烟斗

1995年9月1日,杜宣先生应邀参加由笔者策划筹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老战士收藏展览开幕式。杜老在展厅中对我说:“抗战中我吸的那水泥烟斗,是我的第一件收藏品,可惜摔坏了,不然,倒是一件纪念抗战胜利非常有意义的展品。”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杜宣先生已收藏了50多只烟斗:有英国“顿赫尔”,意大利的“罗沙姆”,丹麦的“斯坦维尔”等。杜老并不像其他收藏家,见着藏品就发痴、发狂,有强烈的占有欲,非把这些东西弄到手不可,不然就茶饭不香,日夜不安。杜老收藏,主要寄托着感情和怀念,寄托着友谊。杜老并不刻意追求收藏家的桂冠,他的收藏顺乎自然,仅为闲暇欣赏而已。

烟斗收藏友谊深

在杜宣收藏中,有只法国制造的水母烟斗,他十分喜爱,这是香港大公报老社长费彝民先生赠送的珍贵纪念品。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年代,杜老遭冤被扫地出门,家中珍藏的书籍、财物、收藏品等也被查抄一空。所幸这只小小的水母烟斗成了漏网之物,杜宣就怀揣着这只烟斗被关进狱中。在蒙难的日子里,是这只烟斗陪伴他度过孤独辛酸的岁月。如今这只水母烟斗成了杜老最珍贵的收藏品,因这烟斗上铭刻着老作家、老干部最艰苦、最难忘的记忆。

烟斗本是欧洲男人最喜爱的烟具。在十八世纪流行后,为了适应上层社会和贵族的需要,逐渐成为豪华的精美工艺品,制作材料也越来越考究。既有金烟斗,也有银烟斗,还有宝石烟斗。美国加利福尼圣地亚哥的拉辛,不久前以15000美元出售一只海岩石制成的烟斗,上有雕刻名家精工刻绘的埃及克娄巴特拉女王肖像。杜宣的藏品中也有一只雕刻名人头像的烟斗,这雕刻着米开朗基罗头像的烟斗,虽非出自大名鼎鼎的艺术家之手,但杜老却喜爱如获珍宝。

著名科普作家黎先耀,早先在杜宣引导下参加革命队伍,他在十年浩劫时,被下放到北京燕山山沟沟里劳动改造。每年严冬农闲时,当地农民都要上山去“刨疙瘩”,这是一种副业,刨出的“疙瘩”即可制成旱烟管,也可卖给供销社制成烟斗出口。黎先耀自己不吸烟,但他想起好友杜宣爱收藏烟斗,于是冒着寒风上山去“刨疙瘩”,跟着老乡学刻烟斗。这种“疙瘩”是一种非常硬的老树根,木质极重,入水即沉,很难削。黎先耀虽然手削肿了,但他还是咬着牙一刀刀削下去,借以宣泄对“文革”造反派的愤懑之情,同时也寄托对革命战友的怀念。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漫长的寒冬之夜,黎先耀终于制成了三个烟斗。粉碎“四人帮”后,杜宣收到这三个不同式样的“疙瘩”木烟斗时,情不自禁热泪盈眶。他想请人在这最珍贵的纪念品上刻一幅莎士比亚的肖像,因为杜老是著名剧作家,对莎翁非常崇拜,可是操刀的青年美术家,对莎士比亚不熟悉,不了解,他心目中只有美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形象。等杜宣取回烟斗,发现阴错阳差莎翁变成了“米翁”,也只好一笑了之。不过杜老对“米翁疙瘩”烟斗依然十分珍爱,二十多年来时常玩赏,也可说是爱不释手。

一周换七个烟斗

在杜宣先生那堆满古今中外书籍的书房中,几案上放着三只别具一格的雕花烟斗架,每架放着七只烟斗,正好一周内每天调换一个烟斗。无论是和友人交谈,还是会议发言,或者静坐构思作品,我们都会见到杜老手握烟斗的潇洒镜头。对于杜老爱吸烟斗的印象,我们是深刻的。只是不大注意他手中的烟斗经常在变。每天换一个烟斗,不但便于烟斗清理,保持清洁卫生,同时又能增添收藏情趣。

杜老所收藏的烟斗品种较多,有水晶玻璃、景泰蓝、青花瓷、玉蜀麦秆和兽皮包木胎等。还有非洲野玫瑰烟斗、日本樱桃木烟斗。1988年,在杜宣应日中友好协会邀请访问大阪时,他在日本工作的公子特地从东京赶来,送父亲一只日本精美的樱桃木烟斗。原来这天正好是杜老74岁寿诞,接到这意外的寿礼,老爸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1998年,英国科达投资公司的戴维斯先生托人送给杜宣3B牌烟斗。杜老说:“我已八十多岁,早就戒烟了。”可送礼者说:“这只烟斗是以世界上制作烟斗最好的材料,非洲野玫瑰根制成,它是国际经营烟斗有百年历史的,英国阿杜佛尔安考公司荣誉出品,也是高价难求收藏品。”杜宣听了这番介绍,这才千谢万谢收下这只3B名牌烟斗。

怀念良师益友杜宣

如今杜宣同志已离开我们多年,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的成名作独幕话剧《牛头刨床的秘密》,1962年在市工人文化宫文艺汇演中,不但获奖,《解放日报》副刊连续两天全文刊出剧本,后北京《工人日报》也整版全剧发表,接着团中央又出单行本,上海文艺出版社也出单行本。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又选了此剧,由温锡莹、宏霞主演,在上海巡回演出半年之久,深获好评。

我是一个业余作者,所创作剧本之所以能在全国一炮打响,全靠杜宣老剧作家的指导和鼓励,他那手持烟斗指示我修改剧本的亲切潇洒形象,依然活在我的心中。虽然杜老与他那50多只烟斗产生不解之缘,但他并不以收藏家、烟斗大王自诩,他自认为以烟斗会友,和世界文化名人交流,他的这些烟斗都凝聚着亲情和友情,承载着某种深厚的情谊,某种难忘的记忆。杜宣说:他爱烟斗,更爱烟斗中那种深刻怀念和真情实感的留恋。这可以说在杜宣的烟斗收藏生活中,属于那种更高境界的珍藏。

猜你喜欢
烟斗收藏家
烟斗大了不怕丢
记旅美收藏家翁万戈先生
价值连城的烟斗
大侦探辛巴狗
情重
可疑的手印
收藏家买猫
从英伦风情到丹麦童话
眼光
叼烟斗的老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