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旷江沅 陈流芳
【摘 要】 法治是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石,法制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实现法治中国梦,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与推动,培养大学生做法治社会语境下的法律人是法律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之责。为了切实提高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将全面依法治国精神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我们对法律基础课程做了改革的探究,提高了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改革探究 实效性 法律基础课 法治精神
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并不断发展的。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某种很低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生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的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为法律。随着法律的产生,就必然产生以维护法律为职责的机关——公共权力,既国家。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法律便发展成或多或少广泛的立法。”法是管理国家的手段,在任何国家,法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在我国,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就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保证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 令出,唯行而不返” 。作为未来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者的当代大学生,如果没有较强的法治观念、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没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捍卫者、忠实崇尚者和自觉遵守者,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是依法治国常态下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承担的重要任务。近二年我们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做了如下改革的尝试。
首先,深入研究法律课堂教学特点,优化教学内容。2005年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的任务一直由《法律基础》课承担,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整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法律教育的内容只占总课程的1/3。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让本本上的法转化为生活中的法,就必须加强教学改革,深入挖掘各种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内部潜力,促进法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宪法为切入点,主要讲授合同法、刑法等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实体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深入分析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加强案例教学。针对大学生对法律的经验直观与理性认同的背反,直观现实的“知” 与 理性层面的“认”的不协调以及大学生在主观上对法律理念价值的接受与客观上将法律转化为行动缺乏的现况,加强教学案例。做到教学案例与生活对接、与实践对接、与学生对接,激发了学生对法律课学习的兴趣。
第三,优化并构建与法律教育的实施方案。教学中我们从过去偏重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向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所需法律知识学习的转换,既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技能,培育了学生法治观念,也塑造了学生的法律品质。
第四,优化课堂法律教学的手段。基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将多媒体与传统授课相匹配,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讨论、提问、自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为了了解二年来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我们对14、15级学生进行了书面问卷跟踪调查,其中对“你是否赞成该教学改革?”学生选择“非常赞成”的占89.64%;“通过现在这种方式的讲授,你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有否增加?”学生选择“更感兴趣”和“发生了兴趣”的占了86.42%;“通过现在这种方式的讲授,你对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选择“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形成”和“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比以前增强了”的占92.76%;“通过这种方式的讲授,你懂得了如何通过法律维权吗?”学生选择“以前不懂得,现在懂得了”和“现在懂得更深刻了”的占85.25%;“通过这种方式的讲授,你懂得了什么样的行为属违法行为吗?”学生选择“完全懂得了”和“懂得一些的”占97.04%。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出,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我们将沿着这一改革方向继续深入探究,不断提高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424页。
[2]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新华网,2014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