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龙 崔云飞
摘 要: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赏石文化,以及对石头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将其分为叠石和单体异石。并以北京颐和园为例来浅谈中国皇家园林的赏石文化。因颐和园为皇家园林服务,故园中的石头都有特殊的意义在其中,并因材质的不同,形态的不同,摆放位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园中最著名的几处石头,使读者对中国的赏石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赏石文化;皇家园林;颐和园
赏石文化是人类石文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以天然石为主要的观赏对象,以及为观赏天然奇石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原则与方法。包括赏玉文化、园林景观奇石等多个方面。
东方的赏石文化起源于古老的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公元1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从最初的赏玉文化到被应用到早期的造园实践中,赏石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无论是在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皇家园林中,表现形式不外乎两种形式,即叠石和孤石(又称单体异石或奇石)。叠石大多人工叠砌而成,虽妙趣横生,但总归有种模仿的意义在其中。而孤石则顾名思义,是因地质、色泽或形态特别、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孤石不仅表现其体态美的本质,有时也因其摆放的位置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随着上层社会审美需求的不断进步,独立的赏石逐渐取代假山或者叠石,成为宫苑中出现的新的观赏装饰,我们不妨以北京的颐和园为例来解析皇家园林的赏石文化。
1 瘦、皱、透、漏之美
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窥词管见》曰: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而太湖石的美则用四个字来形容:“瘦、皱、透、漏”,以此为评判标准是因为瘦胜肥,皱胜平,透胜闷,漏胜实。
在颐和园中,不仅巧夺天工的建筑、闻名于世的奇珍异宝让我们为之震撼,就连园中举目可见的石头也别有情趣在其中。
从北宫门入颐和园,穿过苏州街和后湖,绕过松堂,观赏完别具异域风情的石舫,便到达石丈亭。石丈亭,顾名思义,石头似老丈且是一座优雅别致的庭院。它与知春亭、留佳亭、秋水亭等组成一年的四季景观。石丈亭为冬景。有“花雪表年”的寓意,雪花纷飞,冰清玉洁。在石丈亭中藏有一块十分珍贵的南太湖石,被认为是最具观赏价值的石头。此石从门外望去,犹如伟岸丈人,慈眉善目,傲然挺立,有“京城传世名石”独峰之冠的美称。
走出石丈亭沿着慈禧太后常游的长廊一直往东走,走到长廊的尽头,便进入乐寿堂。在颐和园的乐寿堂院内,有一块横卧在汉白玉石座上的北太湖石,宛若一面院落的屏风,被称作青芝岫。青芝岫,此石巨大,长8米,宽2米,高4米,从正面观赏,太湖石的皱、漏特点清晰可见,色青而润,状若灵芝,突兀凌空,昂首俯卧。先被明朝官僚米万钟发现再运往米氏勺园途中,因财力不支,不得不弃于郊野,落了一个败家石的名号,后被乾隆皇帝耗巨资移置于此,乾隆皇帝还为此石题诗《青芝岫诗》,足可以看出此石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分量。
青芝岫固然在园中可以独当一面,成为一道风景,但这只因乾隆皇帝对此的钟爱。欣赏完青芝岫的美,接着穿过德和圆来到仁寿殿。要说兼具“瘦、皱、透、漏”之美的还属仁寿殿的南太湖石——“寿星石”,是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所得的心爱之物。它位于殿前正中央,有一丈高之余,从正面欣赏该石,色青圆润,造型奇特,酷似一鹤发童颜的老人,因而取名寿星石。石背面空洞沟壑繁密,颇具山川灵秀之美,周围以汉白玉栏杆维护,下衬六角须弥汉白玉石座。如今,当人们走进仁寿门,便可见饱经风霜的寿星石,仿佛闪着睿智的目光,迎接清晨的日出,瑰丽的晚霞。
通过对以上几处的园林孤石描述,可以总结出,园林中的美石大多数为太湖石,且深得帝王的喜爱,每一块石都是皇帝命其搬运至此。这便看出,石在园林中摆放的位置,是帝王的意愿,且帝王喜爱的美石大都具备“瘦、皱、透、漏”的评赏标准
2 巩固皇权
在颐和园排云殿排云门,此门位于长廊的东西分界线上,门阔五间,前为“云辉玉宇”“星拱遥枢”牌楼。牌楼前是游船码头,这曾是慈禧的放生处。排云殿门前两侧摆放着两块虎皮石和十块太湖石,被称之为十二生肖石。
十二生肖石本不属于排云门前。据说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为了讨好慈禧而从畅春园搬运置此的。在排云门前放置的十二生肖石并不是按照正常的属相顺序而进行排列,而是从西往东,由北至南依次为未羊、申猴、亥猪、午马、子鼠、戌狗、寅虎、卯兔、巳蛇、辰龙、酉鸡、丑牛。为何按照此顺序来进行排列,有人按照《周易》的说法进行解释,说慈禧太后属羊,这样的排列按照八卦学说属于上上挂,保佑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另有一种说法是,全国上下,无一人没有属相,十二生肖抽象地代表全国人民,全国人民聚于此地,是为了保卫慈禧的安全也随时听候慈禧的派遣,体现巩固慈禧皇权的意义。这只是民间说法。没有科学根据。但颐和园是皇家园林,且排云殿位于颐和园中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清乾隆时期,曾以大报恩延寿寺为主体建筑,是清末慈禧太后举行万寿庆典的地方,是最为核心和壮观的景观建筑群。孤石在此的数量之庞大,这种王权至上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从排云殿沿着长廊一直往东走,走到昆明湖的东岸,穿过宜芸馆,到达玉澜堂。玉澜堂总体坐北朝南,前面的房子叫玉澜门,面阔三间,两旁接游廊。在玉兰堂前有两块石头叫母子石。玉澜门外有对守门的石头,高约2米,是两块极普通的岩石,下衬须弥汉白玉石座,左为钟乳石,右为角砾状灰岩。石体既无形又无纹理,质地粗糙平淡,毫无生气,但却是慈禧太后特意从静宜园(香山)移来至此的。慈禧将两石移置此地目的是为了警示光绪帝,勿忘谁将他推上皇帝宝座。这是对光绪皇帝搞维新变法的泄愤,也同时表现出慈禧太后的统治意向,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在园林中,能体现政治意图的石头也许还有很多,因为园林必定是为皇家所造且为皇家服务,体现统治意义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在造园时,将王权融入园林也是皇家园林的一种造园理念。
3 造园需要
在整个颐和园中,除了能让人津津乐道的园林置石以外,还有一些形状奇特且无名的孤石也为皇家园林的建造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首先,乐寿堂院中,除了巨大的青芝岫以外,在其左右还有两个小的太湖石,与青芝岫在同一水平线上,它们均配有汉白玉底座,而且与院内的铜鹿、铜鹤、铜花瓶形成了一个规矩的四边形,俗称方形,这是中国古代对宇宙观的认识,认为天是圆的,与大地之间形成的关系是“天圆地方”的理念。
其次,是在仁寿殿院内寿星石后两侧的两块太湖石,与中间的寿星石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与院内不对称的植物配置相融合,对称的石头摆放形式平衡了院子的整体安排。最后,在仁寿门和东宫门之间有一个硕大的院落。仁寿门前有一对守门石,下衬有底座。与之相对应的东宫门内左右两侧也有一对太湖石,相比仁寿门前的一对,体积略显小。这样左右对称且前后不对称的摆设方式,是中国的造园方式,且园中没有两块完全一样的石头,对称且完全相同是西方造园方式。
中国的赏石文化博大精深,置于皇家园林中的各种奇异单体石更是赏石文化的最高体现。尽管园中多是叠石和假山,但是孤石的存在应该是对皇家园林赏石文化最高的升华,石头不再局限于堆砌成某一具象的事物,而是以石头的形似达到神似。毫无疑问,皇家园林对中国赏石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有待于我们细细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