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叙述方程式”解读及试题分类应对(下)

2016-05-14 17:01徐江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韩愈朱自清橘子

徐江

【上接本刊2016年第5期】

3.面对的试题是一个判断。

怎样构想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从而让故事演绎变化的“中段”更精彩呢?请注意,这时要设定判断前“开头”情景怎么样,同时设定结果“有何判断”,然后再设想凭什么做如此之判断。

以2015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为例:

《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这道作文题看似题义浅显明白,但考生能细致冷静地把握题旨并非易事。第一,要选“一”可爱之“物”;第二,爱之要“深”,即“入灵魂”;第三,“入灵魂”要说明“为什么”,即有充足的理由;第四,要尽量和“我”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以体现入“我”之“灵魂”。它与上期所举的“人与路”及“游客与山”不相同,不是表达一种思想,而是对一种“物”所具有的“深入灵魂的爱”,是一种强烈的“爱”。简单说,就是——“××是我极爱的”。这是“我”对“××”物一种明确的态度,是一种判断。判断是一种肯定或否定,实际上,这种“爱”就是前边所讲“叙述方程式”中的“结尾(3)”,也就是“jx”。那么,试题给了“结尾(3)”——是爱某物,那么,由此可以设定其“开头(1)”,也就是“jx”——对它感情一般,甚至不爱,与“结尾(3)”有巨大反差。那么,要编的故事焦点就是“中段(2)”,即“y”。

于是,根据试题要求确定某一物,一般来说,当选定某一物的时候,它与“我”之特殊的关系就明确了,否则就不选它了。以故事的形态承载说明“为什么”选它,关键要明确对某物“前边”的情感是“一般般”的情态,“后边”是一种“深入灵魂的爱”的情态,那么“中间”发生什么情况促使由“前边”的情态导致“后边”情态的变化,这样写来有对比,有情趣。

请先读应试例文:

深入灵魂的热爱

——我的橘子情结

徐 江

该回学校了。爸爸在我的背包中又放了一袋橘子,不用数,准是6个。

当然,开始没有在乎。既没有在乎买什么,也没有在乎买几个。后来渐渐发觉这成了惯例,每逢离开家里多是如此。哪怕是妈妈带我去旅游,也是如此。送橘子,肯定是6个,不多不少。橘子个儿大,皮鲜,丰满,显然都是精心挑选的。

发现这一惯例后,也只能是想一想,没问过爸爸。我知道,问也不会说的。这个心结到初二读《背影》,似乎有点儿松解。当年朱自清与他的爸爸在南京分手,他爸爸费老大劲儿去买橘子,老师让我们背下那段对父亲攀月台的描写,我背得 很熟。

大概我的爸爸是受《背影》的影响吧?或者就是学朱自清的爸爸!可是我不明白,朱自清的爸爸为什么一定买橘子呢?为什么一定自己去买呢?特别是当朱自清要去买时,他的爸爸却不肯,这仅仅是为了让儿子少跑些路吗?而且是放下身段居然做出穿短衣爬月台的事。要知道一般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青布棉袍”打扮的人,是不会做出爬月台动作的。所以,我心里纠结着这些问题。当时问老师,老师支吾着也没说清。

上了高中,离家更远了,爸爸的习惯还在延续着。我的心里仍翻腾着上边的问题。这不仅是关于语文学习的追问,更是追问朱自清爸爸的内心情感,他这种爱的深度。当然,追问朱自清爸爸“背影”之爱,意在追问我的爸爸之爱。懂得爸爸的爱,才真爱爸爸!

我期盼着有老师能回答我。也许是心诚则灵,终于,在《读写月报》看到一位老师讲《背影》的文章,恍然大悟。文章说,南方人读“橘”与“吉”相近,送“橘”就是送“吉”,是一种祈祷,是一种 祝福。

是呀!这时,我忽然想到:鲁迅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便有“福橘”之说,长妈妈在除夕夜给迅哥儿枕头底下便塞了一个大“福橘”,祝福迅哥儿一年顺顺溜溜。至此,虽则心结了了,但还有一丝怨忧,怨当年老师讲得不透,怨自己当年想得不够!因为《阿长与〈山海经〉》和《背影》在语文书中是连排在一个单元的!

上天不负有心人,它特别眷顾我。上高中了,当老师为解读《赤壁赋》让我们搜寻苏轼的材料时,我去翻阅爸爸书架上的苏轼文集,竟然在书中夹有书签的那页里发现苏轼将柑与橘拟人化,说“黄甘陆吉者楚之二高士也”。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无巧不成书!爸爸还在旁边写了四个字——“黄柑、绿橘”。在这里,苏轼把“绿橘”谐音称作“陆吉”。这恐怕是最早的以“橘”做“吉”具有文献性意义的证据吧!

橘子,作为传递情感的载体居然还有这样的文化渊源。我懂了。我想,显然爸爸早知道呢!“陆吉”,所以,送我“6”个橘子!

啊!可怜天下父母心!

朱自清的爸爸为什么要买橘子?为什么坚持自己去买橘子送给北上的儿子呢?因为送橘子是送“吉”,把钱给儿子让他自己去买就不是送 “吉”了。

我的爸爸为什么一定送我“陆”(6)个橘子——那是祝福我“一路吉祥”!

自此,我对橘子之爱有了别样的情怀。

两个爸爸的橘子情是一样的。两个儿子呢? 朱自清为爸爸买橘子留下的背影落泪,且写下《背影》传留于世。我没见过爸爸买橘子的背影,也没有朱自清的文采,自然是写不出《背影》那样美的文章,但风吹动爸爸枯草般的花白头发,挥手送我的剪影却永远刻在我的心上。

“深入灵魂的热爱”,虽然要落实在某一动物或某一植物,或某一器物上,但它就像一篇议论文的论点一样,此文须写出相关物为什么让“我”爱之入魂入骨,要有充足的理由,尤其是写出这“爱”是怎样地“深入灵魂”。

所以,该应试文写出“我”对橘子的爱并要表明为什么对橘子有别样的情感。那就是“我”爸爸“开始”在背包中装水果,“我”没在意装什么,更没在意装几个,渐渐发现常常装的是橘子,而且是6个。这已成惯例,是个悬念,“爸爸”这个奇异行为的背后是为什么?“后来”明白,那是祝“我”“一路吉祥”,由此“我”懂得“爸爸”的心,并对橘子格外情深。

这“一前”与“一后”情态变化原因的揭示,是借助于追问《背影》中朱自清的爸爸为朱自清买橘子的“背影”来完成的。《背影》中的“背影”之情只有弄明白朱自清爸爸为什么买橘子,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买才能理解“背影”之情,才能理解朱自清为什么面对“背影”而流泪。文中作为考生的“我”在初读《背影》时,也只是认为自己的爸爸受《背影》的影响,还未能破解两个爸爸的内在情感。

直到上高中还在纠结着《背影》中的问题,这表明考生“我”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既是追寻朱自清爸爸的内心世界,也是追寻考生爸爸的内心世界。这个追索过程就是解释为什么爱橘子。心诚则灵,“我”看《读写月报》中的文章,解开了这个心结。尤其是把《背影》与苏轼写“黄甘陆吉”连在一起,从源头搞清“橘“与“吉”之关系,心结顿开。文章引俗语“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声长叹,揭示了两个爸爸的舐犊之心是相同的。

4.面对的试题是表明事物性质的一个概念。

关于议论文,怎样构想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而后构想导致议论演绎的“中段”呢?请读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考场上,很少有学生写出优秀文章。写议论文,什么是“智慧”?试题已经讲清楚了。由此生发,阐述“智慧”与人生的关系,立几个观点,举点儿古今中外有“智慧”之人的例子证明,这是很好写的应试文章。从这样的角度说,有人会认为是一种应试的“智慧”。其实,这还是中学教师所讲的大模式。作为动笔前的快闪性构思,这里的关键是围绕“智慧”做文章。从编故事角度出发,它意味着“我”遇到某件事情,一般人的认知和做法“我”不认同,然后“我”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认知和做法”,在实践比较中展现了“我”的认知和做法是比较好的,获得成功,得到人们的首肯。把这个思路用具体的事情演绎出来,这就是“智慧”。这里的“开头”就是“遇到某事”;这里的“结尾”就是“我”超越他人把此事做得好;这里的“中段”就是“怎样做”的,解释为什么成功。

请读下面的应试例文:

我比韩愈有智慧

徐 江

语文课堂上。

教师说:“课下预习小故事《聪明的韩愈》,明天讨论怎样学学韩愈的聪明。”

我认真读了《聪明的韩愈》。它的故事大意说,塾馆先生让学生去赶集买某种东西,看谁买的东西花钱少,好使用,能让先生的书房满起来。学生有买树苗的,有买稻草的……显然,他们买的东西不好用,费力气。等到韩愈做展示时,他说要到晚上。时候到了,他拿出一根蜡烛,一点燃,书房亮了。先生高兴地连声说:“满了!满了!韩愈真聪明,有智慧!”

第二天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主持讨论。他让学生畅说读这个故事的体会,还特别提出这样的问题:韩愈的伙伴失败在哪里?韩愈的智慧表现在哪里?我们应该向韩愈学什么?

“树苗枝枝丫丫,会有很大空间,不用装就知道装不满实,而且这活不好干。”

“稻草虽然比树苗好装一些,但把它一捆一捆码放起来仍然是有空隙的。”

学生们如是说。

“那么,买这些东西的学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教师问。

“他们狭隘地理解让‘书房满起来必须用实际的固态物品来充填。”有学生分析说。

“韩愈的伙伴思维太死板,太僵化。韩愈的成功就是能灵活理解买某物能让房子满起来。他买蜡烛,用烛光来充实书房,这是我们应学的!”有学生这样总结。

语文教师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觉得讨论的目的达到了。

我们的课堂讨论大都是这样,充分讨论文本表面,看起来很好看,很热烈。我反感这种讨论,所以发言较少,即便偶尔发言也是充当质疑者的角色。今天又是如此,因为我昨天读这篇小故事以后做过实验,知道韩愈的做法有很大的局限,也实验了怎样做更好。

“我赞成学韩愈灵活的思维。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向韩愈学,而是要超越他,比他还要聪明。比如,故事中韩愈用烛光同样照不亮全屋!”

我发言了,并与学生展开对辩。

“怎么照不亮?”

“我在爸爸的书房实验过了,关了电灯,点了蜡烛,椅子下、写字台下都有影子。不仅有这些东西的影子,还有我自己的影子。我曾尝试调换各种姿势举蜡烛,希望找到像太阳正午时分立竿不见影那一位置,但都是枉然,有物便有影。”

“如果家徒四壁呢?还有影吗?”

“即便如此,把蜡烛置于地板上,烛根周围还有一小团黑影。满,是指某物内充填他物达到其容积最大值那一境界。屋内有影就是不满!”

“那你用什么办法比韩愈能更好地让书房满起来?”

“用气味,它有空间就能入。买两把薰香,点燃后关好门窗,过半个小时再进屋,那么屋内上上下下,犄角旮旯,没有没味的地方。这才叫一个‘满!”

“气味满得好!气味满得好!比韩愈有智慧!”语文教师满意地说,接着他又问:“你怎么就敢怀疑韩愈而且还那么自信能超越韩愈呢?”

“上小学时读过一篇课文——《动手做做看》。文中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一个怪问题,盛满水的鱼缸里放入石块呀、铁球呀水就溢出来,而放入金鱼水就不溢,问大家为什么。大家答不上来。有一位学生怀疑这件事,回家在金鱼缸里实验了一下,水照样溢出来。他很生气地质问朗志万耍弄人,朗志万说,‘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对,你有怀疑就应动手做做看。从此,我有了尽量动手做的习惯。读了《聪明的韩愈》故事后,我怀疑韩愈做法还不够聪明,就实验了一下。”

我的话刚说完,老师领头鼓起掌来。

面对江苏省这道实质上是以“智慧”为话题的高考作文,我从编故事的角度,第一步想好了“开头(kx)”——教师让学生讨论并学韩愈的聪明;第二步想好了“结尾(jx)”——提出超越韩愈,与“开头”形成巨大反差,扣“智慧”题旨;第三步就是展示“中段(y)”,一步一步在学生们肯定韩愈的基础上分析韩愈的做法的缺陷,推出“我”的做法。

这篇应试例文,隐蔽着的思维是以对“满”字的认知为衡,评析韩愈做法的不“满”,构想怎样更“满”,否定韩愈是以“实践”为据。这样,文章既强调质疑、超越、创新,又强调出言有据、实践出真知,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做文章”之目的。

以上编故事的规律及例文讲了这许多,我用通俗话语再总结一下:

考场之上写故事的诀窍是——构思“首”“尾”定两端,想清原因作“中间”。

具体情景要记住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后来有了“路”,是因为“走的人多了”。重点想象众多人在没有路的地方怎样走,那就是 故事。

四、留两道研讨与练习的例题

其一,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以“智慧”为话题。

认真反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完璧归赵”,重新设定秦欲以十五城易赵和氏璧:(1)开头——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处理秦赵易璧之事,他没有奉璧,而是徒手入秦;(2)结尾——经过一番交涉,秦王高兴地接受蔺相如的游说,罢易璧之事,并将蔺相如礼送出境。

要求:以江苏省2015年高考作文话题为题写故事,完成上边设定所应有的中段(2)之构想,写《蔺相如智说秦王罢易璧》,不少于800字。

其二,重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设定:(1)开头——话说因草厅坍塌,林冲无奈在大门侧旁仓廒栖身,想起东京的娘子很伤感。

请构想“中段(2)”,并完成《林教头火烧草料场》之故事。提示:“结尾(3)在作文标题中。

其实,这道作文题的设计,还有反思《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意味。既然原文中说到林冲一进草料场大门,便看到“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草厅塌了,到仓廒里暂栖身也是可以的,为什么舍近求远去山神庙呢?到仓廒找个地方,铺些干草,上面再铺领苇席不是更舒服一些吗?而且还没有脱岗,显然这更符合林冲小心谨慎的性格。施耐庵《水浒传》原作是不是有点儿不合逻辑呢?这值得怀疑怀疑吧!当然,如果林冲到仓廒栖身,前边的条件变了,后边的结局自然也会变化。

(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300001)

猜你喜欢
韩愈朱自清橘子
晚春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橘子沉浮记
漂浮的橘子
橘子的自述
分橘子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