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应以训练为主线

2016-05-14 17:01冒爱玉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提琴家共生观点

冒爱玉

这是两节连上的作文课。一连两节课,我们听下来都一点没有觉得累。根据我们的观察,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一直积极参与,也一直很兴奋,甚至很亢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因为他们一直沉浸在紧张的训练之中。

这是一节典型的能力训练课,整堂课都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围绕“材料的理解和叙述”进行了多次训练。以三次“屏显”训练为例——

第一次“屏显”,小提琴家早上8点在地铁口演奏,成千上万的上班族通过,只有三个人注意到了小提琴家:一个中年男子发现小提琴家在演奏,他放慢脚步,停留了几秒钟,然后继续加快了脚步往前走;一个女人扔下一美元,但她没有停下来;一个过路人靠在对面墙上听他演奏,但看了看表就走掉了。黄老师让学生思考:故事到此为止,你会想到什么?你如何理解这则材料?学生们得出了生活节奏很快,生活的脚步不要太匆忙,艺术家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艺术家应该得到精神上的尊重等观点。

第二次“屏显”,一个三岁的小孩对音乐家最感兴趣,要停下来看音乐家演奏,但他妈妈又拉又扯让他离开。黄老师让学生展开讨论:材料里的故事发展到这里,你的理解是不是会有一点变化?黄老师启发大家注意一个三岁的孩子和前面所有的人之间的对比,要求大家抓住对比理解材料,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好奇心就会发生变化,有的学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美的感受会发生变化。

第三次“屏显”,在音乐家45分钟的演奏过程中,只有7个人真正停下来听他演奏。他一共赚了32美元。当他演奏完毕,没有一个人理他,没有一个人给他鼓掌,没有一个人发现他。地铁口的这个音乐家原来就是斯贝尔,当今世界上最有名的小提琴手之一 ——他在这个地铁站演奏了世界上最难演奏的曲目,而他的这把小提琴是意大利斯特拉迪瓦里家族在1713年制作的世界名琴。这把小提琴价值350万美元。

通过以上三次“屏显”,黄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再回去想这个故事,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学生认为地铁站的那些人是一些收入比较低的社会群体,接触不到也辨别不出高雅艺术;有的学生认为或许是人们只有在音乐厅这样的地方,才知道有艺术的存在,那些匆匆走过的人有可能花钱听过音乐厅里的演奏,而在这样的环境却无视艺术的存在;有的学生认为,这些人并不是真懂得艺术而那个小孩才对艺术真正地理解;有的学生发现很多人不是关注音乐所要传达出的情感,而是关注一些外在的东西;有的学生则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曲高必然和寡,但也有学生认为艺术的欣赏不能局限于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环境,教室里也能演奏很高雅的曲子。

第四次训练是教师读文字:斯皮尔在地铁演奏的事,其实是《华盛顿报》一手策划的,目的就是为了测试人们的知觉、品位和行为形象。最后的结论是:今天人们生活的匆忙节奏影响了人们的品位、感觉、行为。故事叙述者的倾向性很明显:千万不要轻易错过生活里的美。这个事件过后,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在舆论界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斯皮尔因此名声显赫,他的小提琴专辑碟片发行量暴增,因此赚了一大笔钱。黄老师让学生们讨论:知道了这样一个尾声,你又会有什么新的认识?有学生认为,看事情不能只看表象,要深入思考;有学生觉得,人们做有些事会产生他们自己都没想到的结果;有学生从中发现了舆论的强大作用;有学生认为制造新闻是丑陋的,制造新闻是对大众的不尊重。但也有学生既肯定《华盛顿邮报》的做法,也肯定斯贝尔的 做法。

以上是围绕材料理解的几次训练,接下来是训练材料的叙述。

第五次训练是请学生们从刚才种种观点中选择一个你最认可的,用简要的话叙述这个故事,不得超过100字。接着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大家讨论:他们的叙述是否围绕自己的观点。

第六次训练是根据已经加工过的材料,理解命题人要表现的观点: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在当地的音乐厅举办了几次音乐会,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优雅的环境、精湛的技艺,使一首首世界名曲的内涵得到了成功的演绎和充分的呈现。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世界名曲和自己的演奏,小提琴家连续几天在上下班高峰期来到地铁口演奏那些他擅长的世界名曲,可是脚步匆匆的行人却很少有人停下来欣赏。黄老师要求学生们想一想:如果根据这个材料去写一篇文章,你会从哪个角度立意?学生们得出了艺术的欣赏必须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呈现、环境会对人们的艺术欣赏造成影响、生活不要太匆匆等观点。

第七次训练是,让学生们变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写生活的脚步不要太匆忙,命题中的哪些内容是应该去掉的;如果写环境会对人们的艺术欣赏造成影响,命题中的哪些内容是应该去掉的?

从上面的梳理,我们很容易发现,这节课自始至终以训练为主线,整节课都是一个能力训练的过程。必须注意的是,一节作文课,或者说任何一节课,并不是简单地堆积训练就是好的课堂教学。

首先,这节课要有明确的训练点。黄老师这节课不仅仅是训练次数多,训练量大,更重要的是七次训练紧扣材料的理解和叙述这个中心,不枝不蔓。黄厚江老师在著作和讲座中多次强调,教学内容要具体明确,尤其是高三、初三的课,教学内容更要集中,漫无边际、面面俱到的课堂是很难有好的效果的。

其次,训练要有层次性和成长性。黄老师这节课的七次训练主要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材料的分段理解;第二个层次是选择一个观点,根据观点叙述材料;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已经加工过的材料,理解命题包含的观点;第四个层次是再根据指定的观点修改材料的叙述。这四个层次的训练,螺旋式地推进,学习要求不断变化也不断提升。要体现训练的成长性,教师就必须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而不是一种自由式的成长。在这节课的训练过程之中,黄老师不仅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而且适时地加以点拨,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不断发现新的思考角度,甚至引发学生观点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在矛盾碰撞中深入理解材料,学会紧扣自己的观点叙述 材料。

再次,要追求训练过程的共生性。共生教学是黄老师个性化的教学,而他的共生写作教学效果尤其显著。这节课也充分地体现了共生教学的特点。无论是对材料的理解,还是对材料的叙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具有很好的共生。而笔者以为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材料的共生。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是一则材料仅仅简单使用一次,而黄老师的这节课则是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这种多维度的共生性的运用,使一则材料在一节课中发挥了非常充分的作用。

最后,训练材料的适当选择和材料呈现方式的恰当,也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毫无疑问,这是一则很有张力的材料。故事的理解空间很大,能够从不同阶段截取,能够从不同角度着眼,能够有多种多样的解读,这就为课堂的训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足够的空间。再加上黄老师巧妙地分段呈现,不仅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不断带来新的话题,也不断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和热情,为训练的不断推进提供了新的动力。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如东实验学校;226300)

猜你喜欢
小提琴家共生观点
提琴被调包了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视角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观点
生命的最强音
业内观点
身随乐动 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