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刘绍棠创作的诸多乡土小说中,《蒲柳人家》完美地诠释了其乡土文学主张。《蒲柳人家》洋溢着田园牧歌式风格,作品中的人物均来自农村,平凡但又独具魅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节选了这部小说的前两节,教师上课时历来多加分析“一丈青”和“何大学问”人物形象,却忽视了这篇文章中的线索人物:何满子。
关键词:《蒲柳人家》 何满子 人物形象
刘绍棠继承古典小说创作手法,在鲁迅、孙犁之后,创作出《蒲柳人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篇小说。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部小说中没有明显的主要角色、次要角色之分,而是另辟蹊径,从主角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对生活进行剪辑,将人物最本真地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教材节选部分富有浓厚乡土气息,向我们展示农村普通人家日常生活,但普通中仍有值得回味的地方:“一物降一物”——叱咤风云的“一丈青”大娘事事都要听从她的小孙子何满子的话。不仅在故事中,“一丈青”大娘与何满子关系密切,属从属关系,而且在叙事中,“一丈青”大娘出场与性格都是靠何满子引出的。因此,从叙事角度,分析何满子与一丈青大娘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何满子:引出人物的出场
教材节选部分一开篇对何满子进行简单的外貌描写: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作者运用通俗化,带有地方方言特色的语言,如“天灵盖儿”、“木梳背儿”等词语对“光葫芦头”进行了传神刻画,简单几笔就刻画出一个天真幼稚、富有乡土气息的6岁儿童形象。
这个“小小子儿”本身并没有特殊的地方,但是从叙事角度来说,他关联到“一丈青”大娘的出场。“一丈青”大娘的出现因“红肚兜”。因为整天在野跑,何满子只有穿着肚兜,才能不起痱子。但是他的肚兜却是比村里的小姑娘的还要艳丽。这让他遭到其他小伙伴的嘲笑。一气之下何满子就不穿这个肚兜了。但奶奶为了他的“健康”着想,怕被阎王爷着了去,硬要何满子穿着。通过一件事情将何满子与“一丈青”大娘紧密联系起来。何满子引出“一丈青”大娘符合情理:奶奶抚养孙子,孙子和奶奶一起生活,二者紧密相连,不可避开,提到一方,另一方也要提起。这种叙事方式既符合人物之间关系的内在逻辑性,又有助于情节紧密不乱地铺叙。不同人物不同出场方式有助于叙事方式的多样化,避免叙事的单一与枯燥。
不同于直接出场的艺术方式,“一丈青”大娘的出场主要靠何满子引出。若没有何满子之前地铺垫,就会造成人物出场的突兀之感,使文章少了一点儿文学美。作者借助何满子调皮的性格,让读者看到在他背后有一个激起疼爱他的奶奶。这样,使人物的出场显得富有生活化气息,贴近读者生活,富有趣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二.何满子:促人物性格饱满
两个相互关联的人物之间彼此联系,因此,两者的性格也能够鲜明凸显出来。次要人物帮助主要人物另一种性格的出现,促使主要人物性格更加饱满。“一丈青”的绰号源于《水浒传》扈三娘。正如这个称号象征的含义,“一丈青”大娘有着比汉子还汉子的性格: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抢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两个动词“抡”和“折”写出大娘大人时勇猛的样子。年轻纤夫的“弱不禁风”侧面烘托大娘勇猛,先是被打得满脸开花,又是被接二连三打到河里去。
“一丈青”大娘的性格在何满子的帮助下,不仅因有着和《水浒传》扈三娘一样的泼辣性格,而且还让人看到在泼辣背后有一颗疼爱子孙炽热的心。奶奶对孙子极致的爱表现在:等到天黑回家去,奶奶抄起顶门杠子,要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头;何满子一动不动,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顶门杠子一扔,叫了声:“小祖宗儿!”回到屋里给孙子做好吃的去了。这是奶奶对孙子爱的高潮部分,“抄”字写出奶奶因找不到孙子着急,找着以后生气的复杂心境。可是小孙子竟眼皮“眨也不眨”。一个疼爱有加,一个顽皮捣蛋。二者关系显得俏皮可爱。一个“小祖宗儿”写出了奶奶对孙子又爱又无奈得心境。刘绍棠在塑造“一丈青”性格时,注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三.何满子:推动情节的发展
人物是情节身后的一个推手,能够推进情节有条不紊地向前进。次要人物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以他们的行为动作串起小说内容。这样小说就脱离虚构的痕迹,变得真实可感,情节发展更加自然。何满子在《蒲柳人家》人家中就是情节背后的推手。
教材节选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何满子与奶奶——“一丈青”大娘之间的几件趣事,通过这几件小事,我们知道因为奶奶对于孙子太过溺爱,已经管教不了孙子了。爷爷从外面跑活回来以后,奶奶忍不住和爷爷唠叨了两句。爷爷一气之下:爷爷是个风火性儿,一怒之下,就把何满子拴在了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跑不了更飞不了。第一部分就在悬念之间戛然而止。何满子最后被爷爷教训得怎么样,是否以后变得灵力乖巧呢?读者带着疑问来到了第二部分。第二部分采用插叙的手法,对爷爷的身份以及绰号的由来进行了简单介绍。之后,进入叙述最为有意思的地方。何大学问的所会的知识基本上全部交给何满子了,这时需要一个学问广博的老秀才才能教好何满子。老秀才的眼睛尖得像锥子,一见他的身子动了动,就伸出斑竹白铜锅的长杆烟袋,敲他的光葫芦头;每敲一下,就肿起一个枣子大的青包,何满子恨透了老秀才。何满子的心早在外面,怎可踏实学习?溺爱孙子的奶奶怎受得别人这样管教自己疼爱的孙子?奶奶趁着爷爷出去跑活就把老秀才辞了。
这一部分就是何满子一直推进故事情节在有趣地进行:何满子调皮,何大学问就要管教他;何满子要上学学习,爷爷就要请老秀才教他学习,奈何他调皮捣蛋。何满子不好好学习,老秀才严厉管教,奶奶心疼,趁机把老秀才辞了。在这一部分何满子与老秀才、何大学问之间的故事既给读者营造紧张的气氛,又给予诙谐的氛围。
何满子作为文中线索人物,不受行文发展的限制,自由地展开。这种独具匠心的写作方式避免了一成不变的行文方式,规避了行文的琐碎,将文章有机串联起来。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乡村富有童趣的幼稚儿童,而且我们更能看到在他背后一个疼爱孙子的奶奶。作家通过何满子穿针引线,引出“一丈青”大娘的出现。一个疼爱孙子,信奉“孙子为一切”的奶奶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整个故事情节在何满子的引导下一步步推进,何大学问、老秀才和何满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有趣、生动。读者读完这个故事,既能够记住个性的人物,又能够对故事情节了然于心。
参考文献
[1]王蒙:《王蒙谈小说创作》【J】,北京:《小说选刊》,1989年第四期。
[2]刘绍棠:《<蒲柳人家>二三事》【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3]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版。
[4]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通过作文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HB120495)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李欣怡,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