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庚
摘要:目的 观察和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64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并静滴长春西汀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氯吡格雷 75mg 口服,1 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好转,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28/32),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2.50%(20/32)(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塞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脑梗塞后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脑梗塞;预后
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上,脑梗塞占了所有脑中风病患的8成左右,是因为在脑神经组织中支配营养脑神经细胞的血管受到阻塞,致使其下游的神经组织得不到氧气和葡萄糖的供应所致的。在脑梗塞的治疗上最重要的就是在脑神经组织受到不可逆的伤害之前尽快地重建该流域的血流,然而在临床上最常遇见的问题就是因为神经细胞对于缺血的耐受力极差,通常在患者可送达医院进行治疗之前,神细胞的受损就已经到了不可逆的阶段了,因此,设法使脑神经细胞在脑中风发生之时可以提高神经细胞对于缺氧环境的耐受力、并致力减少因为脑血管缺血对脑神经组织所造成的伤害就显得格外的重要[1]。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64例脑梗塞患者,两组患者进行不同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64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7~85岁,平均年龄64.8岁。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46~86岁,平均年龄64.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100 mg/ 次,1 次/d;并静滴长春西汀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氯吡格雷(赛诺菲安万特(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90)75mg 口服,1 次/d。两组均治疗2w。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疗效标准 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显着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好转,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28/32),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2.50%(20/32)(P<0.05)。见表1。
3 讨论
在血流受阻的脑血管所流灌部位的神经细胞在发生缺血的冲击之后,后续的变化是这样的:神经细胞会很快地伴随着在胞内蛋白质合成的抑制、细胞内储存能源的耗竭、细胞膜稳定性的破坏、钾离子和水分内流进入细胞中[2]。在缺血开始发生之时,会限制了细胞中氧气及营养物质的传递,进而减少了能量的产生,细胞因此就很快地失去其正常的离子梯度。丹参可用于经期异常和经色紫暗有血块以及腹痛和胀的治疗。若经时腹部剧痛,可配延胡索、桃仁、香附等。若产后血虚,可用丹参配生化汤[3]。一般而言,当脑部的血流量在某一个关键的水平以上并能稳定地提供脑神经充足的营养时,神经细胞可以表现出其正常的功能。譬如当脑血流减少到小于20~25ml/100g·min 时,脑组织的完整性及神经细胞的活力就会开始下降,在此时要恢复神经的功能时,必先恢复其血流的供应。缺血的脑组织也会产生一些发炎介质来促进白血球的黏着及造成组织的伤害,像是氧游离基等。一般而言,当我们将动物的中大脑动脉予以阻塞时会使中大脑动脉流域组织的脑血流降到基础值约10%~20% 左右,在这样的动物模型中,确实足以造成神经细胞因为缺血所造成的梗塞或损伤。在组织的病理变化上,在脑梗塞发生之后的24h梗塞的区域利用肉眼即可辨识。在梗塞的区域组织呈现肿胀及柔软状,有时并可带有细小的出血点或具有相当程度的出血(尤以出血性梗塞更为明显)。此种因梗塞之后所发生的出血可能是由于在血管中造成梗塞的栓子被冲散、溶化,或因为脑梗塞造成的血管痉挛再度的弛张而使得血流流入已经坏死的组织而溢出血管之外而产生。因为脑神经细胞的死亡会造成细胞体本身的肿胀和一些生物化学物质的介入,在梗塞发生之后的脑组织将越形松软和肿胀。而坏死的组织和其邻近组织的肿胀是造成脑梗塞患者颅内压增高及临床症状恶化的主要原因。
氯吡格雷Gopkhlgrel(氯匹多瑞)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药,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相应受体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性,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本品必须经生物转化才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4]。还能阻断其他激动剂通过释放ADP引起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对血小板ADP受体的作用是不可逆的,因此暴露于氯吡格雷的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受到影响,血小板正常功能的恢复速率同血小板的更新一致。脑血管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主要为了防治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脑梗死后的预防再发,在患者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如经常犯困、记忆力减退、头晕、头痛等;老年人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患者有了一次脑梗塞病史,要及时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一般来说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发病后即可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脑出血患者在血肿吸收后也可以给予少量阿司匹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但一定要定期检测凝血功能,预防导致再出血。
本组资料显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塞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脑梗塞后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兵成.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J]. 中国社区医师,2015,06:11+13.
[2]林佳庆.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J]. 中外医疗,2015,22:122-123.
[3]秦卫东.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15,28:19-20.
[4]郭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治疗及安全性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0:2757-2758.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