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超大型的站台横亘在路中央,两三个公交巴士体量的车厢停靠在站台旁。在这个极具未来感的场景下,小县城简直披上了一层光晕。
我和同事大惊小怪地惊呼起来,嗷嗷嗷,这就是传说中的有轨电车吗?果真是个大家伙!
我们在成都新津县看到的这台有轨电车号称每小时运力达到7000人,时速可达20公里。如果说这个只是为了圈层通勤的大家伙已经足够震撼,但接下来我看到的,简直称得上后工业时代的“奇技淫巧”。5月的北京科博会上展示了一种名为“巴铁”的黑科技,这是一种将轨道铺设在现有道路两侧的超大型有轨电车,车身高高架空,以“骑跨”方式行驶在道路和车流上方,等于“一路两用”,每辆载客900-1200人。媒体称,巴铁已与河南省周口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率先在周口市设立“巴铁”研发及产业基地,计划在10年内,以PPP模式加大与各地方政府合作。
相比地铁,巴铁的成本只有前者的1/5,运力却不遑多让,难怪荣登2010年《时代》杂志50大最佳发明。然而细细一想,它的挑战也一目了然。
高4.6米的“巴铁”想必要求在约5米以下严格保持净空,而现有的中国城市道路,特别是拥堵道路上往往已布满路灯、行道树、电线杆、交通灯、广告牌、人行天桥等市政设施。即使人行天桥可以加高,立交桥却不易推倒重建,还有高大的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如何禁行?
可以想象一下城市为了建设巴铁将要面对的一切,恐怕人们上班的路每天都会像被炸了一次。我宁愿相信天才的设计方早已想好了应对之策,而不只是抛出一个博人眼球的模型。
这几年,很多二三四线城市相继步大城市后尘,成了城市拥堵的苦主。这些城市在各方面都难望一线城市项背,唯独在堵车这件事上尚有潜力可挖。因此在这件事上,“二三四线”有种难以名状的微妙情绪,但让他们说说治堵之策,大多奉大城市的轨道交通为圭臬。
那么问题来了:京沪近年地铁线路飞速增长,汽车增量也因摇号而明显放慢,按理都是治本之策,为伺大城市堵车还日益严重?
可能被人忽视的是,地铁的大规模延伸或许削减了一部分汽车流量,但它同时也将大量远郊人口导入城内。地铁远程、超远程通勤使企业、政府部门得以坚守核心城区,不愿主动外迁。比如北京,治堵不可谓不治本,几年前推行的周边组团和卫星城就有疏解城市功能之心,只是最终不敌资源、人口和利益集中核心区的强大惯性,近郊除了住宅集中,就近就业缓解交通的前景完全流产。以政府和服务业为主的北京劳动人口依旧遵循工作集中在传统城区,居住则受阶梯房价房租向外驱赶的规律,形成巨额通勤流量。
这几年,与“突发恶性拥堵”交相占据版面的有太多“治堵新政、治堵技术”,“巴铁”的横空出世,更像是一个典型的工程型、机械型对策,一个对社会问题的纯技术、极客式解法。前几年饱受堵车之苦的厦门,很早就兴建快速公交专用高架路,但时至今日也并未成为市民主要出行方式,更未能减少路面车流量。我深表怀疑的是,“巴铁”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是“技术宅”拯救城市交通?还是PPP拯救地方经济?
在我看来,“巴铁”就像一个钢铁的特洛伊木马,不知道将会给糟糕的上班路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