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教学案例探讨

2016-05-14 00:10朱国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诗歌高中语文情感

朱国英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古至今,诗歌是非常受人们欢迎的文学体裁。诗歌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对人民的影响也很大。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诗歌占的比重很大。学习诗歌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由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的问题,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必须要进行全面的改革。首先在教育上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些的积极性和学习诗歌的热情。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认识和道德的培养,从而提高是个学习的质量。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诗歌的创作目的承载了许多统治观念和原则,是统治者为了统治人民建立的一种符合时代的共同话语模式。教师在上课时把诗歌复杂化,比如说《雨巷》,到现在为止,这首诗歌的主旨仍颇受争议,有人说是关于爱情的,有人说是革命的迷惘心理。但实际上,很多教师都把它当成革命诗来解读。教师讲课的思路影响学生的思维,设置问题的答案的单一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诗歌学习不仅是在传播知识,同时更是对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吸收。注重了整体而忽视细节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整体的发展,忽视个别的教学细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可以与范仲淹的《苏幕遮》、杜牧的《山行》进行对比,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理性认知,思维解读没有层次感。诗歌在思想、内容、形式、意境上都是有联系的,彼此渗透,形成一个完整的诗歌体系。诗歌在解读上过度的自由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诗歌、作者、读者中这三者之间的度掌握得不够,不能合理地解读文章传递的思想情感。比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象“黄花”、“梧桐”、“细雨”等义项的分析上,要做到情景细化,增加层次感,这样就能体会出《声声慢》的思想感情。

二、具体诗歌案例分析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诗歌有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传统的诗歌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讲较为陌生,不懂得如何欣赏和理解传统诗歌,所以教师要注重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下文以高中教材中的《书愤》为例进行分析。

1.课程导入

在课堂上播放岳飞的《满江红》,然后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播放《满江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可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反复朗诵后找出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动词,分析诗歌中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学生通过朗诵诗歌,对诗歌的整体有大概的了解,品味诗中的语言,从语言中找出作者要表达的爱国情感。

3.诗歌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或者合作的方法分析诗歌。这两个问题分别是,第一,前两联诗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第二,后两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引导学生在分析时要逐字逐句地理解诗歌表达的含义。比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世事艰”指代事情。后一句诗表现诗人的形象:雄心壮志、豪情满怀的爱国精神。“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提到了“楼船雪夜”与“铁马秋风”两次战斗。这两次战斗中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通过这两句的描写烘托了作者“气如山”的气概,表达了作者斗志高昂的情绪。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塞山长城”是诗人运用典故表达诗人捍卫国家的决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句话作者也运用典故表达作者不会放弃收复国家的志向。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从诗歌的内容、意义、手法、情感方面加以理解。

4.主题总结

分析诗歌的主题要结合诗歌的题目《书愤》来分析,分析作者的“愤”从何而来,结合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中作者解寄托的情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写分析诗人的生活经历,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感。

5.拓展与反思

教师可以陆游的《示儿》与《书愤》做对比,使得学生更家容易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学会反思,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如何更好地把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要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传递,同时要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分析和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诗歌突出的人文性质和审美功能,使诗歌成为构建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载体。

作者单位:山东泰安肥城市丘明中学。

猜你喜欢
诗歌高中语文情感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情感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台上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