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晶晶
【摘要】音乐,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民族民间音乐是对社会各时代不同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直接反映。民族民间音乐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魂。高校作为重要教育载体,具有普及受众性。高校音乐教育,以承上启下之态势,实时践行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亦反哺于高校音乐教育素质与民族情怀荣誉感的提升。这二者相互相辅,共同促进中国音乐文化体系的繁荣。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传承;高校音乐教育;相互性作用
中国音乐,具可考证已有8000年历史。民族民间音乐,是各时代不同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直接反映,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随着艺术形式逐步多样化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冲击到了传统古老的艺术,民间民间音乐的生存日趋艰难。高校作为重要教育载体,面向广大青年群体,具有普及受众性。我国已制定了相关的纲要,明确提出要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大力推广于高校音乐教育中,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
一、高校音乐教育是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有效途径
1、民族民间音乐得到了维护
音乐文化产生于人民日常生活之中,是具有实践性的。民族民间音乐,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及地方,且在吟唱、聆听的过程中可有效传播。高校是一种集体性的教育群体,带有一定文化传播的普及强制性,可以促使民族民间音乐得到集中和系统的传播。同时,高校音乐教育具高效性,其传播结果能够即时得到真实的反馈,可以积极提高民族民间音乐的有效接受度。民族民间音乐,通过高校音乐教育的传播, 有着较大的受众范围,促使其得到有力维护。
2、民族民间音乐得到了汇融
音乐文化从属于整个文化体系之中,并不是单一存在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音乐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与各族民族文化特色紧密结合。高校面向全国招生,各区域文化汇集是它的一个特色。不同地域学生将其方言习惯、风土人情等带入校园,这些都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鲜活素材。我国农村是民间音乐活动开展较多的地区,农民子弟从农村来到高校,不仅带来浓浓的乡土气息,还有与他们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民间音乐文化。民族民间音乐,通过高校音乐教育的整合,能够有效互动民族民间音乐和其他音乐文化,有利于其时代兼容性,将不同民族之间音乐文化汇融成有机整体。
3、民族民间音乐得到了创新
音乐文化身处于时代发展过程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其自身局限束缚性,表演仍停留在传统曲目上,传唱度不高。民族民间音乐发展,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及发展方向,融入新的元素。高校作为承载文化宣讲的载体,各种新潮音乐思想不断涌入进来,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创新,具有稳步基奠作用。高校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层次与较强理解能力的青年群体,青春朝气又情感丰富,普遍喜欢音乐,借助高校文化平台加强各类音乐文化综合开展,极具可塑性现实意义。民族民间音乐,通过高校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和其他音乐文化互动,借鉴其他优秀音乐文化的优势,增强民族民间音乐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促进其创新和发展。
二、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于高校音乐教育反哺作用
1、提升美育鉴赏力
高校音乐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为美育,民族民间音乐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越发宝贵,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将民族、地域及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出来。相比于西方音乐,面对本民族直白的民间音乐文化,学生更易于形成直观感受,提高美育理解度。例如,钢琴音乐作为一种无语言性的音乐体裁,极具抽象性。近年来,社会舆论越发关注钢琴音乐形式,学生也逐渐形成欣赏兴趣与意识,含有中国民族民间元素的钢琴曲能增添亲近感与理解度。例如“汪立三改编的《兰花花》原是陕北民歌,叙述一个农村的姑娘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钢琴曲以民歌为主题,不仅表现出兰花花的美丽,还容纳了惊慌、悲痛、反抗等等情绪。乐曲的主题旋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广板,把我们带到陕北高原,那么辽远迷人,也会想到兰花花是那么纯朴、美丽。乐曲用变奏手法展开,通过织体的改变、和声的力量、节奏的推动讲述了那令人激动的故事。”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学生能对我国悠久的民族民间音乐艺術有效感悟,音乐审美感受得到丰富拓展,促进其感受与鉴赏音乐能力的提升。
2、增强民族自信心
高校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就需要对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积极培养,促使其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增强。当前音乐教育中,尤其是专业音乐院校,已经存在西方音乐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从音乐专业器乐选择种类上看来,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学生人数远大于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从音乐教学形式来看,西方音乐教育理论所占比重较大,涉猎文献也都基本采用西方音乐作品。“高等音乐院校,以学生在国际性的声乐、钢琴、西洋器乐演奏比赛中获奖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致使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特质或传统概念模糊,印象淡漠,培养了许多黄脸黑发之西洋音乐家。”因此,从教师到学生都应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更加引起重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世界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可以让学生欣赏《茉莉花》和《图兰多》,寻找两者相似旋律,知晓歌剧《图兰多》普契尼正是运用《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基本音乐素材,将其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剧中角色全部身着元朝服饰,极具中国的色彩和风味。该剧目意大利1926首演便取得了很大成功,至今仍广为流传深受喜爱。通过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使学生钦佩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荣誉感,汇聚民族凝聚力。
三、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措施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兼顾与优选填充教学内容
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从内容选择上应避免偏重某一类体裁,尽量兼顾各时期、各类别、各地区、各民族的代表作,特别是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音乐作品,用经典作品展示民族音乐的美。涉及有关作品音像资料,力求搜集原汁原味的演奏,选择优秀且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把作品意境、风格神韵传神地表传达出来。要尽可能做到对音乐体裁全面兼顾,使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现状有全面地认识。
此外,教学内容可优选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剧目,提高学生接纳与认可度。例如冀东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可结合冀东评剧传承,冀东评剧的很多传统剧目至今仍然广受喜欢,且评剧创作者们在一直都在结合社会发展近况进行新评剧创作,涌现出一批反映当下社会人们生活的新剧目来,紧贴社会时代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可依托各地域民族民间音乐特色,进行普及性教育讲解,使学生逐渐融入与喜爱这种音乐形式。
2、有效运用将多样化形式授课,理论与实践共筑教学模式
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拓展多样化教学形式。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具有多样性,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形式。因此,教学模式应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音乐鉴赏课,将讲座、观摩课等开设下去,促使学生的艺术视野得到拓展,对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达成切实有效的理解。
民族民间音乐曲调比较简单,民族理论性较强,涉及基本概念、声腔与方言特点、历史沿革等音乐风格特征。鉴赏课中,教师可适度分配知识讲解与音乐欣赏比例,适时让学生从听觉角度来认识民族民间音乐。教师适度引导反馈,促使其能够对民族民间音乐知识获得真实审美体验。可依托高校平台,结合课程内容与地域资源,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进行表演,举办相关讲座。适时开设观摩课,当地进行民间音乐艺术时,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通过多种授课模式,让学生与我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实质性近距离接触,将音乐理论与听觉实践有机结合,融入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
3、丰富与完善教师资源,素质与技能平衡师资队伍
高校开设音乐类选修课程,需要有相应的教师资源。部分地方性高校,在设置音乐类选修课程方面,缺乏相应的师资,教师尚不具备单独教授民族民间音乐的能力。针对現存的这些问题,各音乐类院校应加大民族民间音乐专业学生的招生数量,并在高校现有师资队伍中,对音乐文化素养较高的综合性人才大力培养,为丰富我国音乐教师资源,储蓄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
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具有较大的覆盖面。它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高校授课教师也应具备更加全面地素质,除却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丰富之外,还需与之业务相关的必备技术能力。国家可结合具体国情,利用现有人力资源,设置专门的款项,大力培训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师,促使教师民族民间音乐业务水平尽快得到质的提升,兼具研究与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初步实现综合音乐素质与实际业务能力的并轨,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源。
我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出现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体现。民族民间音乐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魂之所在。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积极阶段,理应发挥其已有优势,针对现阶段存在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切实有效保护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提高青年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舒畅.《试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
[2]时文鹏.《非遗意识观照下的高校中国民族民键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D].信阳师范大学.2014
[3]黄静静.《浅谈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 [J]. 《大众文艺》, 2011,4(7)
[4]张君仁王冰.《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综述 》[J].《音乐研究》,2011,3(2)
[5]卞祖善.《〈图兰朵〉与〈茉莉花〉纪念普契尼诞辰150周年》[J].《视听技术》,2008,12(12)
[6]齐晓芳.《冀东民间音乐的保护和继承研究》[J].《音乐时空》,201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