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德琴
通过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的阐述与分析,提出了“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多赢,是今后应该坚持并不断完善的一种模式。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中职学生,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物流专业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多数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学生与企业接触少,岗位认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为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调研分析,专家论证,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为探索适合中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行业、企业、相关院校、毕业生进行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合学校实际,经过行业企业专家、职教专家的论证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据此我校物流专业确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全程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习性任务模块在课堂和社会实践之间完成工学交替,模拟生产性任务模块,在学训一体实训室与企业之间完成工学交替,岗位工作任务模块,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工学交替。
2.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交替为途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核心,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构建过程是:
物流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最终形成本专业的课程内容。
(2)开发课程标准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企业、职教专家、学校教师共同参与,针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说明、教学实施保障、教学评价等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共同开发核心课的课程标准。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通过学习、培训、研讨,结合物流专业课程特点,总结出适合专业的教学方法,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1.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学习性任务模块,在课堂和企业认知实践之间完成工学交替
对物流岗位职责、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得到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及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根据前者,确定专业学习性任务模块课程,由公共基础类和专业基础类课程构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物流基础等基础课程。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今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作为合格社会人所需的基本素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体现本专业的特点。
例如,物流基础,在模块的学习中安排了企业参观,组织学生到招商局物流公司等进行专业认知实践,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发展状况和管理流程,增加对工作岗位群的感性认识,感知企业对人才技能和素质要求,为今后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为保证实践效果,由专业教师带队,学生分组,实践完成后提交报告,并进行展示、评价,相互交流。
(2)模拟生产性任务模块,在学训一体实训室与企业之间完成工学交替
在校内学训一体实训室完成仓储、配送、运输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习时,设置相关任务,采用“任务引入→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技能训练→评价与反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学习了专业知识、训练了单项技能。针对技能性很强的项目,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训练,效果良好。
利用第二、三个假期,学生到大田物流等公司进行仓储、配送、运输的单项跟岗实践,专业教师与学生在师傅带领下熟悉物流业务操作,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注重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的养成。
(3)岗位工作任务模块,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工学交替
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时,学生岗位综合技能的训练由企业技术人员来完成。在真实的工作中,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设备、企业文化等有所了解,为毕业后上岗打下基础。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制定的顶岗实习管理细则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实习的学期,教师做出详细计划,专业教师按计划去企业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实习顺利进行,通过学校、企业考核保证实习效果。
2.实施效果
实施新的培养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效果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为此我们做了相关调研。
(1)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使学校企业双赢
工学交替中,通过认知实践→专项跟岗实践→顶岗实习,这样一个能力递增的过程,学生的岗位技能和服务意识得到提高。同时通过认知实践与专项跟岗实践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工学交替,真实的企业实训资源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学校的实训资源,在满足学生上课前提下,能为企业培训所用,从而实现了学校企业共享资源;学生在企业实践、实习,对企业的了解深入,毕业后真的入职实习企业,即可快速投入工作,企业用工风险得到降低,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效益,实现了学校、企业的双赢。
(2)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第一阶段:学校为主,企业为辅。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企业认知实践,学生对行业和专业有了认知,增强了感性认识,消除了心理影响,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学校实训室内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企业专项实践中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校实训室的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紧密结合,加之企业能工巧匠的指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明显改进,为进入企业专项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学生在企业专项实践中,对于企业文化、工作流程以及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企业、学校教师的引导,能够积极进行实际操作。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在学校学习时没有的困难和压力,学生需要不断克服,从而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专项训练,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目标有了一个相对实际的认识,对他们的后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通过一年的企业实习,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从学习到工作的转换,充分认识社会现实,加深对工作、社会的了解,为更好的择业,积累经验,改进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3)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显著,势在必行
物流专业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即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理实并重,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学生提高技能,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工学交替,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知更加符合专业发展实际,期间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中交流学习,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用实践巩固专业知识。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不断提升,充分证明了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的思考
(一)坚持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符合中职学校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规律,能够统一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利益。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培养,掌握了岗位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了走向社会的竞争能力,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了人才资源,提高了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因此,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要坚持这种模式。
(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并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1.存在问题
(1)时间和资金问题导致企业认知实践次数偏少
第一阶段企业认知实践实施过程中,一般的物流企业距离学校较远,学生进行认知实践在时间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路途较远,需要租用社会车辆,存在资金的问题。鉴于上述两点主要原因,使得企业认知实践次数偏少。
(2)人员的安排
认知阶段学生入校时间较短,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进入企业后管理不善存在着安全问题,所以每个班级需多名教师跟随,同时由于教师课时量普遍偏多,因此在教师安排上有一定的困难。第二阶段因企业生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安排企业技术人员入校指导学生时往往不能按既定时间来完成,要根据企业人员安排来调整教学计划。同时,学生在此阶段要用假期进入企业进行专项实践,部分学生不愿意放弃休息。而一个企业不能容纳太多的学生同时进行,也就存在教师人员安排的困难。
2.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可做如下的改进:
(1)适当减少教师课时量。这样,在认知实践过程中教师容易安排,同时教师自身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从专业知识到专业技能,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方法”更深入的学习中,从而提高整体水平。
(2)学校进行资金的保障,增加企业认知实践的机会。
(3)与大型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保障专项实践与顶岗实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文玲.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J].职业技术,2010,(02).
[2]田雅莉.“产学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专业发展.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3]王彩娥.物流专业工学交替“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6).
[4]端玲.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调查分析报告.现代物业,2012,(06).
[5]黄金波.双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辽宁高职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