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戈
近日的《成都商报》对犀利哥程国荣的深度报道,读来让人悲欣交集。
犀利哥成名于六年前,出现那张风靡一时的照片,纯属意外。这极大的偶然性,使他从衣衫褴褛的万千乞丐之中脱颖而出,从命运的弃儿变成了命运的宠儿。只不过,“弃儿”“宠儿”云云,更多体现的是公众的一厢情愿。也许大多数人都以为,像犀利哥这样的乞丐,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政府的救助,返乡认亲,甚至还能享受名人待遇,该是天大的幸事。然而,犀利哥却以其实际行动表示了他的不屑。
2013年,犀利哥住进了当地的精神病院,几个月后便出院。之后,他选择继续流浪。家人曾把他拉回家过年,两天后,他说:“你们把我从哪里接回来的,再送到哪儿去。”没办法,家人只好又把他送到县城口。这一情节,令人想起他成名之后,毫不犹豫地选择拒绝政府救助的行为,当时有人说他不知好歹,原来这恰是他的本心。
弟弟程国圣只能自我安慰,他觉得自己走南闯北为家庭打拼,“拼来拼去没多大意思”,反观人懒心散的哥哥,“就像修道一样,已经修到一种境界了”,哥哥是“看穿了这个世道了”。
一个人如果能过上自己渴望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然是一喜。只是犀利哥这种生活在常人看来如此不堪,加上他并无正常生活能力,很多人思量至此,不由感到悲哀。
犀利哥的成名体现了这个社会的道德关怀,但道德感却在犀利哥身上遭到了严重挫败。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人呢?是继续寻找、救助,还是任其自生自灭?后者会不会使我们的良知受到谴责?老实说,我不知道答案,只是我始终难忘那一幕:犀利哥被众多摄像机和闪光灯吓坏了,以致带泪仰天长啸,喊出一句“我害怕”。也许,哪怕再找到了犀利哥,经过这些年的沉浮,他已经不再犀利。其实犀利只是舆论强加给他的,他的本色是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