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探究

2016-05-14 09:09廖政华
关键词:建构主义

廖政华

摘 要:建构主义理论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来源之一,历史主题教学则是高中新课程下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重要方式。高中新课程下,加强对建构主义理论认识与研究,有利于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本文就建构主义理论、高中新课程理念和主题教学关系及组织实施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建构主义;历史主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2

一、建构主义理论是高中新课程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奠基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其核心主旨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虽然内容丰富,派系纷呈,但基本观点包括:1.知识观,知识并非客观性和确定性。个体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个体建构起来的,这取决于个体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2.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构建者。学习活动应具有三个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学习者、助学者)、情境性;3.教学观,教学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基于上述认识,建构主义主张:尊重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是自己的知识构建者,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景性;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构建活动。这些主张与传统教学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客观性,进而形成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教学过程视为简单的单向活动,以教师讲述法为主要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其结果自然是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导致我国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落后。针对长期形成的这教育现状,我国自2004年开始进行了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

新课程所提出了新的理念引领者教学改革。1. 新的知识观,“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从而使人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构建。在知识构建中,个体与知识不是分离的,而是构成一个共同的世界。”2. 新的教学观,教学的本质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直接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构建与发展。”3. 新的师生关系,传统师生关系为师道尊严,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居高临下。学生作为知识是被动接受者,居于从属地位。新课程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参与者,合作者和探究者。而且学生是居于主体地位,教师仅仅作为引导,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的基础,新课新课程理念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一线教师领悟和践行新课程理念有助于达成新课标的要求。

二、主题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

高中新课程下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以文明史为指导,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这种体例下,层次如下:模块(分必修和选修)——单元主题——课主题。最小单位课以一个鲜明的特定主题,因此主题成为了历史新课程的“灵魂”。以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为例,必修一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设计,教学中采取主题教学是主要和有效的教学方式。

如何定义“主题教学”呢? 齐健教授认为“从教学方式上说,主题式教学是指教师确定一个或多个教学的主题,学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经过教师设计的的结构化主题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特级教师窦桂梅则认为“主题教学的主题属于生命价值观范畴,指向人的精神生命成长。”这更为突出了主题教学的精神文化层面目标。综合专家观点和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主题教学是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知识,形成鲜明主题,创设情境,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教学方式。

主题教学强调了学生自主构建,注重知识的动态生成,关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倡教学情境生活化,便于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结构,并最终达成新课程所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存在充分完整的人格。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三、实施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策略

笔者于2013年在江苏南京参加全国目标教学赛教课,执教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大胆尝试主题教学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现以本课为例,对如何在一节课中实施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原则和框架加以说明。

(一)基本原则

1.精准定题——依据课程标准,确立鲜明主题统领全课。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认识和教学目标理解。《开创外交新局面》内容主要是新中国外交在70年代是打开外交僵局,取得新局面的时期。笔者以“握手”为主题教学,以四张“握手”(祝贺的握手、跨洋的握手、邻邦的握手、多边的握手)历史图片为线索整合教材,突出“和则两利”的精神,主题鲜明,目标清晰;教过学过程设计分为“落实基础”、“合作探究” “感悟历史”三个主体部分,教学目标不断深化,逐步提升对学生能力要求。 2. 精选材料——整合和开发教学资源,服务教学主题。教学资源的选取对情境创设起到重要的作用,材料选取以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服务教学主题为原则。材料选取需充分考虑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例如音视频、图画和可读性强的文献史料等等。本课中,笔者为突破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这一难点,选取乒乓外交中庄则栋与美国运动员科恩握手的新闻照片引入,以美国军团杂志封面漫画《乒乓外交后隐藏着什么?》设问,更以组文献史料作为探究资料,例如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关于世界力量中心的讲话:“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的强国,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是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他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样就营造起宽松而严谨的探究情景,促进学习主体对知识主体建构。教学资源的选取决定着学生建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因而不仅要关注其形式,更要注意其质量和符合学情。

3. 升华主题——基于教学知识,升华教学主题。实施主题教学的目的是课程三维目标,尤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最终落脚点。所以需高度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和情感认知。笔者因2013年赛教课的地点是江苏南京,教学内容又包括中日建交,中日历史问题和现状自然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在升华主题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观看纪录片《外交风云》节选“中日南京城墙修复活动”,随后开展“我对中日关系的展望”,请学生用一段话或一幅图画来描述未来的中日关系。活动中学生踊跃参与,各抒己见,通过图画、诗歌、散文等形式从不同角度表达各自的认识,许多观点都极具全球视野和发展眼光,最后这一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二)基本框架

齐健教授在《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认为,围绕知识的核心思想所展开的“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操作框架,即“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参照此标准,结合本课实际笔者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对于高中新课程下解放教师思想,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具有鼓励作用。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学有法”更强调了教育教学有其自身规律,更有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并非让教师随心所欲的自由发挥。因而,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一线教师加强对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规律对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主题教学作为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方式,如能充分利用建构主义相关理论,对于优化高中历史主题教学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14:182.

[2] 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8:11.

[3]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出版社.北京,2003:79.

[4] 齐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87.

[5] 窦桂梅.广西教育[J],2010(7):25.

[6] 美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语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91:268.

[7] 张羽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J],2015(14).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
语言学习共同体之构建与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教学研究
心理学理论在会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高中物理“图”教学的有效方法研究
课程改革进程中的建构主义思想辨正
建构主义与高中生物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