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丽红
摘 要:初中数学课程教学阶段是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教学改革的践实情况则关系到整个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效果。但就目前教学情境来看,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理念贯彻程度明显不足,改进教学手段的过程面临诸多困难,严重阻碍了教学改革功能的发挥。为此,本文对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1
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灌输式与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尤其是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更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出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对教学方法、内容以及目标的创新要求与意义做出了阐述,为综合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由此可见,践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以及必要性。
一、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
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关键途径,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早在2003 年初,我国就开始融合教学改革思想,但截止到目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仍有待健全,下面笔者将详细阐述。
1.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有待健全
人才的和谐培养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良好的教育制度。为此,为了进一步践行新课改教学内容,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要以改进计划经济时代的数学学科体制为切入点,深化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但实际上,各地方的师资配备水平和教学质量是良莠不齐的,在这种差异化非常明显的教学资源下,教学体制面临着向较为发达地区倾斜的问题,这不利于新课改内容的全面贯彻。具体体现在,在同一城市,不健全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下,重点学校的有效教学资源分配明显较多等。
2. 不能充分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落实需要依托于科学的新思维,根据多方面的调查,笔者发现,部分任务教师不能充分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只是一味沿用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理论,难以承担教师的职责,因此,阻碍了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再加之,在不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的情况下,任课教师的教学讲解将脱离实际,这就使初中生逻辑思维与灵活运用已学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缚,与新课改内容背道而驰。
二、走出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困境的对策
1. 完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
教师充当的“传道授业”的重要角色,而实现该过程的前提则是完善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各中学要高度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强化,可以采用定量或定期组织数学教学进行培训学习的方式,使任课教师不断学习新课改内容,继而提升自我。在此过程中,任课教师也要重视每个培训学习、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传播,从而生成科学、有效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并平衡课程教学体制在各地区不同学校的发展,最终实现完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的目的。
2. 充分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对新课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掌握是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落实的基础。只有任课教师认识到新课改教学的重要性,才能够凸显出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尽可能的整合,最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案例一,在“代数式”一课的讲解中,笔者基于新课标要求,围绕着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即:一斤苹果单价为a元,那么3斤苹果的总价格为3a。通过这种代数形式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代数式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
案例二,在“视图”一课的讲解中,笔者基于新课标要求,使学生对事物的立体感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首先,笔者为学生呈现了多种实物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学生对多种实物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下,进行对其不同视图的形状进行观察;最后,验收实践结果。通过这种深度整合实际与教学内容的思想源于对新课改内容的充分认识,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锻炼其数学实践探索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其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中学生的和谐、持续、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帮助学生不断的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从而使其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得到深化。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要不断健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革新课程教学理念,调动初中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一步保证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袁铭宏.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2014,(39):73-73.
[2] 张和平.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16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