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蕊丽
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这是新课改下全新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直观而生动的数学活动中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成为探究的主体、快乐的主人,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
数学活动学习兴趣数学思维实践水平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理念,就是改变枯燥而机械地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数学学习。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再囿于教材、限于教室,不再是教师枯燥讲解,学生被动接收,而是在更丰富的活动、更宽广的空间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提供宽广而自由的学习空间,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引导学生展开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学习,这样学生所得到的远远不是教材上有限的结论型知识,更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提升技能、学会思维、丰富情感、强化动机,这样更能实现新课改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趣味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以学生为切入点,顺应学生的天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让学生以学为乐,如同参与一次愉悦的旅行。数学活动不再是机械而孤立地来讲解知识,而是将数学知识寓于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顺应了小学生好动的天性,符合以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更能赢得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心理认同感,自然能够激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1.情景表演。小学生有着极强的表现与模仿能力,为此,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来设计一些情景剧类的表演活动,以生动的表演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进而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展开愉悦而主动的学习。如学习了认识人民币,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商场购物的表演活动。学生一听说要进行表演,热情高涨。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围绕着购物展开剧本的设计与表演的编排。这样的活动更具操作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自然可以换来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与最佳的学习效果。各小组基本上都可以真实地再现购物这一场景,进而在买与卖中更加直观而深刻地认识人民币,理清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2.生动游戏。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将游戏引入教学机制,开展富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数学游戏活动,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这样可以为枯燥的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激起学强烈的参与热情。如计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枯燥的计算训练无法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为此我们就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活动,如智闯迷宫,要想顺利通过关卡就要准确地计算出结果;送小羊回家,每一只可爱的小羊身上都有一道计算题,每间房子上都标有一个数字,看哪位同学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些小羊送回家。这样将枯燥机械的计算习题寓于趣味游戏活动中,更能为学生营造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完成习题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基本算理,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水平。
二、创造性活动,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生虽小,但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这正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品质。为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不要限定在条条框框内,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来运用知识,而是要设计更多有弹性空间的创造性活动,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展现个性的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活喾活用,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书本知识,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转化为数学技能。
1.自主制作学具。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要让学生多动手,在操作来搭起通往数学探究殿堂的桥梁。为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运用好上级教育部门所配备的各类教学具,还要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积极来自制作学具,这样的活动更具创造性,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闪现出学生创新的火花。如让学生来制作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用木条制作,有的用吸管,还有学生制作出了可以改变大小的滑动模型。可以说小小的一个教学具却浓缩了学生的智慧,闪现着创新的火花,学生可以在亲自动手中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形状与性质的认知,同时更能在动手操作中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2.自由设计图形。学习了基本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以及轴对称的概念后,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我们可以开展自由设计图形的创意大赛,让学生运用这些基本图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评出最佳创意奖,最美图形奖等。在这样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展现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践性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数学教学成败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数学概念、公式与定理,而是要看学生能否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着切入点放在实际的运用上,设计更多富有实践性的数学活动,将数学学习带入宽广的生活空间,学用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转化为实际的技能。
如学习“统计”这一内容时,如果只是单纯地来讲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只能是机械地记忆。为此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用自己所喜爱的方式来记录班中男女生的数量,统计女生中长发与短发的数量,以简单的生活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让学生深入本质的理解。这样学生自然就可以轻松而深刻地理解统计这一抽象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课下来统计收集最近一个月或是一周的天气情况,统计家中各项支出,统计班级学生的课外书籍,统计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这样的数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成功地完成了统计任务。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参与者、被动的接收者与机械的记忆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构建者与灵活的运用者;不再局限于教材与教室狭小空间的封闭式学习,而是在生活这片宽广而自由的空间里展开开放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手脑并用,学用结合。不仅可以在活动中深化理解,同时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看到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进而使学生形成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力。又如,让学生来收集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类数学现象,这样的数学活动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带入宽广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现实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学生们开动脑筋,收集到了许多的信息。如家庭收支、温度、时差等用到了正负数;路口的红绿灯涉及到循环的概念;车轮是圆形的,这样才能让车子平稳前行,等等。
总之,开展数学活动,将学习寓于直观而生动的活动中,使得教学更具趣味性,更有吸引力,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展开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杏兰.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活动的探究.新课程,2014,(05).
[2]彭天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初探.读写算,2015,(10).
[3]谢荣.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究策略运用.中国校外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