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李公佐生活于唐代中、晚期,时值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潦倒不堪,他的作品特别注重搜怪猎奇、寻访遗迹、实地访问、有意识、有目的地创作小说,多反应人民生活状况,作者意图以传奇小说形式影响社会,救世于水火,但始终因社会大背景和其思想的局限,理想最终破灭。对李公佐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侠义精神进行具体的描述,通过对李公佐在唐传奇中的小说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李公佐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探究,进一步探索其作品中表现出的“侠女”具体形象,揭示李公佐笔下不同寻常的“侠女”。
唐传奇李公佐侠女形象一、侠女”形象的溯源
我国古代小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文言文系统,二是白话文系统。魏晋时期小说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文言文系统发展的初期;唐代传奇小说的出现,则标志着我国文言文发展的成熟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其志怪小说,一向都被视为唐传奇小说的重要基石,促进了唐代时期传奇小说的产生。唐代传奇小说可以说是在魏晋小说的基础上,融合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发展进化而来的。魏晋时期以来,文言小说逐步发展了起来,文言小说的涵盖面也比较的广泛,而且更加的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在小说中出现了众多形象不一,具有时代典型代表的侠义形象。如李寄、干将、莫邪、周处,等等。而到了唐代时期,侠客的形象则有了更大的提升,涵盖的生活面也更加的广泛。他们有的仗义行侠、武功卓绝,有的讲义气、重信用,视钱财如粪土,有的则是以自身的品行和操守展现自己的侠气,他们没有卓绝的武艺,也没有声名显赫的地位,他们只是一介普通的良民,可有的却是豪气万千的侠士风范。
所以“‘唐代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是表述语言,还是文体形式都保留着从‘史传及其衍流杂史、杂传、志怪书等‘蜕变而来的痕迹。”故鲁迅先生说“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先秦时期的神话故事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确为唐代传奇小说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蓝本,这也是促使了游侠小说在中晚唐时期兴盛的重要原因,其“侠女”在唐代传奇小说中得到了充足的继承和发展,给我们呈现出了更新、更有特色和更加鲜明的“侠女”形象。
二、李公佐小说中“侠女”形象的分析
1.智勇双全,侠义兼备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较为繁荣的时期,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相对较松弛,这就促使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唐代的豪侠思想盛行,唐代的文人也大多崇尚侠义精神,所以在传奇小说中出现了许多武艺超群的豪侠形象。但是在唐传奇豪侠小说中,涉及侠客的小说很少将其侠义精神加以放大,更多的是将其融入复仇和政变的元素,或各式各样的权谋欺骗,也不仅仅只是凭借自己高强的武艺和一时的勇猛,而更多的是运用谋略的智勇之士。在《谢小娥传》中,谢小娥乃是一介女流之辈,谈不上有强健的体魄,更没有超群的武艺,她意志坚定一心一意想为父、夫报仇雪恨,这在常人眼中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可是谢小娥却凭借自己的一身侠肝义胆和计谋,铤而走险深入虎穴,伺机杀死了杀害其父、夫的仇人。她忍辱负重,用尽计谋隐匿身份,凭借自己过人的胆识一步一步的深入虎穴,为其复仇大计做足准备,最后手刃仇人首级,而且毫发无损,冤仇终得报。谢小娥不仅报了一己之私仇,而且还为广大人民百姓除去了一大祸害,同时也表现出了远超其年龄的心机和韬略,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忠贞不屈、智勇双全的侠女形象,可谓百姓心中的一位智、勇、侠兼备的女英雄、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巾帼豪杰。
2.忠贞节义,恩怨分明
豪侠义士是唐代传奇中充满生命力和道德影响力的特殊形象,他们多数行侠仗义,重名节,讲义气,以生得壮烈,死得磊落为自豪,他们都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同时侠义小说在唐传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到了广大百姓的追求和喜爱。单从李公佐在其小说中对“贞”与“节”的特别强调,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侠义之士的贞节义气是多么的喜爱和推崇。在《谢小娥传》中,家庭突遭横祸,这给出身富商家庭的小娥以致命的打击,她并没有一点防备,对于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来说等于是要了她的命。但是她并没有被击倒,相反,她凭着自己的勇敢机智为父、夫一雪冤仇,这足以证明她是一个有勇有谋、胆大心细的奇女子。她复仇完毕后回到故乡探亲,因她替父、夫报仇一事很多人都很敬重和佩服她,故“里中豪族争求聘”,但是都被她一一的婉拒了,她执意不再嫁人,彻底拒绝了第二次拥有爱情幸福的机会,“遂剪发披褐,访道于牛头山,师事大士尼蒋律师。”她毅然剪掉了秀发,做了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同时,也因李公佐帮助小娥解开了十二字谜底,才使得其复仇有了新的希望,推动了小娥实施的复仇计划,最终使得小娥得报冤仇。当谢小娥与李公佐再次相逢时,小娥对其述说了自己复仇的过程,并许下承诺,一定要报答李公佐的大恩大德,如此知情感恩之女子真乃真侠士风范也。这些都体现了她能够吃苦耐劳、性格坚忍、忠贞节义、知恩图报的侠义品质,完完全全符合从一而终、忠夫孝父的妇女道德标准。
3.外儒内道,诚心礼佛
佛教的理念深刻影响了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才士,还是黎民百姓,其文化生活都与佛教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关系。寺院僧徒讲经说法时,有意借助佛教文化中的譬喻性的题材,以宣教辅教,示现化导,这一方式导致了唐五代时期俗讲‘变文的产生。在历代封建社会中,唐代的开放程度达到了历史之最,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既然谢小娥出身富商巨贾人家,自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小说中两次提到谢小娥缘结佛院寺庙,其一是在她家庭突遭变故,父、夫都被贼人所杀害,孤苦伶仃的一个弱女子“依妙果寺尼净悟之室”,小娥遭遇家变委身佛院寺庙以求生计。其二她梦其父、夫托十二字言,便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路。待到复仇成功后,她大仇得报心愿得了,拒绝再嫁他人,毅然第二次投身佛寺与青灯相伴,了此残生,可见谢小娥的忠贞节义和礼佛心理。
三、李公佐创作“侠女”历史原因探究
1.揭露国家法制力量的衰弱
中、晚唐时期,对个人武力的崇尚之风大盛。首先是安史之乱促发了社会的习武之风,元结即称‘兵兴于今六年,人皆习武。以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藩镇及其他势力集团私蓄武艺高强之士,大搞暗杀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时代、社会对武力的崇尚便培养了起来。武力的群体形式是藩镇,武力的个体形式便是侠士;而文人的群体形式是中央政权的朝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中、晚时期出现的众多侠义之士则是因为国家政治力量的衰弱而间接引起的。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各地方藩镇割据势力的急剧膨胀形成了对中央朝廷的直接威胁,社会动荡,人民百姓存在生活情绪的不安因素致使许多集团势力私蓄侠义之士,这便为文人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谢小娥在遭遇家变后并没有向国家法治机关寻求帮助,她不报官,不靠社会,而是凭借一己之力为父、夫报仇,她不再相信政治腐败的封建官府能够替自己伸张正义,这就更加能够说明封建法制的力量根本没有引起她的注意,又或者说她已经对封建法制力量彻底的绝望。这种种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说明了当时的社会不安现状和国家政治力量、法制力量的衰弱。
2.揭露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社会现状
李公佐生活于中、晚唐时期,他尝举进士,元和中为江淮从事,后罢归长安,会昌初,又为杨府录事,大中二年,坐累削两任官,其中他两度为官,最后却都孑然一身。出生于中唐时期的李公佐虽然两次进入仕途,但是都不顺心,这和当时政治社会的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宦官藩镇左右朝政,朋党之争不断,整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国家秩序混乱,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社会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政治腐败,世风日下,官府无作为,竟然沦落到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替天行道,铲奸除恶。再从李公佐极力对谢小娥的忠贞侠义之举进行褒扬,鼓励黎明百姓百姓向其学习,反面衬托出当时人们生活的腐化和道德沦丧的程度。“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观天下贞夫孝妇之节。”李公佐推出榜样,赞美谢小娥的节气、贞操,认为女子的行为只有符合贞与节才称得上是好女子、烈女子,并以此来告诫那些有背道德,违反伦常的人,以示天下贞夫孝妇之气节。由于社会现实状况的影响,李公佐身为一个基层官吏,他开始明确地在自己的小说中寄托思想感情,并以传奇小说的形式来干预社会,他的传奇作品多反应人民生活状况,反应现实生活。
3.纪实而作,赞美谢小娥的忠贞、侠义之举
唐代以来,文化政策都较为宽松,文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足的发展,许多新的文学创作作品相继出现,其涵盖面也大大的得到了拓展。文学的写作方向也呈现出多面性的特点,文学不仅仅局限为政治而服务,更多的是倾向于文人们自身意愿的创作,为民而作、为文而作,多体现中下层阶级的现实生活状况。前文说到李公佐在创作传奇小说时,特别注重寻访遗迹、实地访问、有意识、有目的的创作小说,多以反应人民生活状况为主。《谢小娥传》是对谢小娥事迹的真实写照,通过谢小娥本人的真实叙述加之艺术的手法创作出来的,作者以传奇小说的方式对谢小娥的侠肝义胆、智勇兼备、忠贞节义进行了赞美和颂扬,意在为人民大众树立一个具有高尚传统道德品质的妇女形象典范,并以此来影响百姓大众的思想。李公佐着力对谢小娥的忠贞节义、智谋运用、勇敢涉险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强有力的渲染,突出表现了谢小娥的优秀精神品质,从而达到把谢小娥形象提升至具有中国传统优秀精神品质的“侠女”形象的目的,让其流传千古,为后世之楷模,并鼓励人们群起而效之。
四、小结
李公佐在唐传奇小说史上是众多著名的创作者之一,其现存的作品有《古岳渎经》《庐江冯媪传》《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等4篇,他的作品也是众多传奇小说作家中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传奇小说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唐代社会的风气面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唐传奇”,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其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征。本文正是通过对李公佐小说中的侠女解读,纵深剖析其侠女,探讨此侠女所具备的优秀传统精神品质。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其小说的阅读理解和人物形象特征的剖析,可以看出李公佐在其小说中所体现出思想情感和他小说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特点。
参考文献:
[1]李献芳.中国小说简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文新.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宁.通识中国古典小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4]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熊依洪.中国历代文学大观·隋唐五代文学大观[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6]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8\]程国赋评注.唐宋传奇[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