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银桂
【摘 要】最近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感触颇深。老师的设计匠心独运,关注表达,凸显语用。但老师将语用的训练支解成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例如在引导学生领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一句的表达特点时,老师一共问了五个问题:“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新月比作什么?”继而出示新月图片问:“新月怎么样?”“小艇怎么样?”“把新月比作小艇是因为?”一个个琐碎的问题禁锢了学生思维,没有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自由与训练;节奏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英国思想家怀特海指出: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当然,习得知识也离不开有条理的训练。“绝对的自由”指个性自由成长,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有独特的见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首创精神。但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训练能让孩子习得知识,获得能力。那么,语文课上如何把握自由与训练的节奏呢?我认为应紧紧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一、在自由中激发创意
课堂应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台湾李坤崇教授组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展现了生本课堂的魅力,令在座的老师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动一开始,他让同学们六人一组自由组合,并宣布活动规则:每组二十张A4纸,一卷双面胶。五分钟内砌高,最高者获胜,二十张A4纸需站定十秒才算成功。疯狂的砌高活动开始了,同学们讨论交流、合作粘贴,“纸塔”倒了再修整,整改失败再重新设计。五分钟里,同学们创意横生,有三角形纸塔,有“人”字纸塔,有“金”字纸塔,有“1”字纸塔……最终,在一阵阵惊呼声里,冠军“A”纸塔诞生了。随后,李教授采访了几位同学,在他睿智幽默的点拨下,一个个独特的创意被“导”了出来。这是智慧的课堂,创新思维在自由轻松的空间里行走。
二、在训练中形成能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常说语文要学以致用,指的就是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学好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运用于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去,这种能力的习得皆来自训练,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咿呀学语就是最简单的听与说的训练。
语文课上,我们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不同的语用训练,达到相应的目标。比如《棉花姑娘》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课文,我们将朗读的目标定位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请求语气的句子。
下面是一位年轻的苏老师的三个教学片段,她是如何对陌生的乡村孩子展开朗读训练的呢?
片段一:指导读好轻声音节
师:(出示卡片)哪个小朋友来喊一喊它的名字?
生:棉——花——(学生拖音)
师:读词语要读得干净不拖音,棉花的花在这儿读轻声,请跟我读,棉花。
生:棉花。
师:好听多了,跟我读课题,棉花姑娘。花和娘都读轻声。
生:棉花——姑——娘——
师:不拖音,读词语节奏稍快一些,听我读,棉花姑娘。
生再读课题。(朗读有明显进步,没有拖音现象了)
片段二: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集体唱读。
师:小朋友们,捧起书,自己读自己的,听自己的声音。
学生依然齐读。
师:(指一个孩子)你先读。
这个孩子开始读。
师:(再指一个孩子)你从课题读起。
另一个孩子也开始读。
师:这就是自由读,听自己的声音。开始自由读课文吧!
片段三:指导读出请求的语气。
课件出示句子:
你帮我捉害虫吧。
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师:小朋友们,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二句多了“请”和“!”。
师:是的,请两位小朋友来读读这两句话。
(两位学生语气没有任何变化。)
师:第二句末尾有个“!”。小朋友请人帮忙时怎么说?能有“请”说一句话吗?
生:请你帮帮我吧!
生:请你帮我拿书包吧!
师:你真有礼貌!现在请你来读这句话。
指名一生读。(读出了请求的语气。)
师:棉花姑娘这会很有礼貌哦!
从以上三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苏老师指导一年级的朗读训练扎实有序,通过有条不紊地训练,学生会朗读“棉花”、“姑娘”轻声音节的词语;会正确读书,能做到不拖音不唱读;能读出请求的语气,体会问号和句号的不同语气。这样有效的朗读训练,学生得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三、在和谐中生长智慧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的前言中说道:“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他指出:教育的节奏就是重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对自由和训练的调节。因此,我们的语文课既要关注语用训练,更要关注人的精神成长。让有序的训练与自由成长相得益彰,这是智慧的课堂。
做一名智慧的老师,让能力在有节奏的训练中滋长,让创意在自由成长的空间里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