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丹
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影响着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和语言积累。纵观北师大版小语教材,它特别安排了几个识字教学的单元主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以下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识字5》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海边就要到了。你们认真听一下,是什么声音呀?
生:(异口同声地)是海浪的声音。
生:是涛声!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呀?
生1:(兴高采烈地)我看到了沙滩。好柔软的沙子啊。
生2:我看到了浪花,还有渔船。
生3:我看到了美丽的贝壳。
生4:我看到了大海上飞翔的海鸥。
师:如果我们脱掉鞋子,光着脚丫踩在沙滩上,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1:软绵绵的。
生2:很舒服。
生3:我踩到了小贝壳。
师:谁能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第一行。
生1:我来。
师:这感觉真像是光着脚丫在沙滩上漫步。
师:走在这柔软的沙滩上,大家能感受到海面上吹来阵阵的凉风吗?
生:能。
师:你能将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看这些图片都画着什么?
生1:有海带。
生2:有珍珠。
生3:有龙虾。
生:他们都是海产品。
生:你们知道得还真多,你们还知道哪些海产品呢?
生1:紫菜
以上教师引导学生识字的精彩片段,它突破了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些字而枯燥地引导学生进行大量朗读的方法。纵观本片段教学,教师从对话人手,并巧妙结合大海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马上被情景所吸引,注意力也就集中了。同时,教师突破单调的读读记记方法,结合本课字词的意义和特点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字词,与学生进行生活化的交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在对话中无痕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以下是我对此教学片段的反思。
一、链接生活,让识字与生活无痕连接
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而一年级识字教学正是启蒙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巧妙抓住生活与识字的联系,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借生活让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为了拉近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教师创设生活场景,与孩子一起在海边游玩,学生在海边肯定会玩得很开心,教师巧妙地将生活中的场景与识宇学习结合起来,如海滩、海风、贝壳等,它不需要教师刻意地讲解,而是通过生活场景将字词与对应的景物联系起来,它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已有的场景,字词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识字能力也就是学生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识字教学时,教师紧扣生活场景能让语言表达变得更加自然和逼真,学生会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建立语感,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后,语言表达能力就会自然形成,而这个能力就要以生活场景为支持,熟悉的场景会让学生对语言文字记忆得更加深刻。
二、融入活动,让识字学习过程更加感性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是非常短暂的。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结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将识字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克服学生持续注意力短暂的问题。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结合教材创设了活动情境,以多媒体课件模拟旅游车伴随着鸣笛声将孩子们带到了大海边。而教材上出现的新词,教师并不直接带读,而是以活动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欣赏海边的风景,让孩子边欣赏风景边“游玩”海滨,以活动式的对话情景让学生自发地说出新词,并以情景引导学生感悟朗读韵文,从而既让学坐体验对话的乐趣,又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情景中建立了客观事物与词语内涵之间的对应关系,他们对词语的理解是形象和生动的,激发了学生喜欢识字、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搭建平台,让识字课堂教学向横纵发展
在识字教学中,教材上出现的内容是识字教学的显性因素,但是基于教材上出现的词语关联的新词就是隐性因素。构建综合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的识字量是识字教学的重要课堂生成点,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渠道。以上教学片段,教师不既定于教材上出现的词语,而是围绕教材上出现的词语有效展开对话,通过对话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使一些与文本相关的新词语能在对话中“蹦出”,而这一过程并不是刻意的,而是蕴含于课堂的对话中,学生对词语的认识和用法会变得感性和深刻。如珊瑚,教材上并没有出现这个词语,但在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珊瑚这个词语相对来说不陌生,在讲解与海相关的知识时,珊瑚会通过一定的情景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就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适当拓展,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感受到识字课堂的乐趣。可以说,识字能力的培养不能离开相关的语言情境,而语言情境的构建离不开一定的词汇量支撑,教师构建了综含实践平台,有助于挖掘词语和语言情境之间的链接关系,使学生能够既立足教材,又突破教材,让课堂不断向纵深发展,使识字课堂更加有趣、生动,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