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强
【摘 要】近年,中国社会接连出现村民为求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为官员建庙的事件。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充分应用社会学相关知识,以改革开放以来迅速的社会转型、民间宗教文化的影响及社会支持的缺乏导致不良的社会互动为分析的切入点,力图对该事件进行系统、全面且较为科学的社会学专业分析。
【关键词】建庙;社会学分析;社会事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一些民众在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选择了为主管或主要负责的领导建庙来寻求帮助的方式。这一社会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思考。笔者经过仔细查找相关新闻报道后,在本文梳理三则“为官员建庙”事件,进行具体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则:据《山东商报》消息,2011年4月21日,一则“七旬老人土地庙里供奉县长,跪求帮讨医疗费”的消息开始在各大网络论坛及微博上传播。
第二则:2012年11月24日,河北昌黎县团林镇新开口码头附近的渤海海域风大浪急,并不适合出海作业,但老板强令8名船员驾驶两条没有救生设备的渔船出海。当天下午,一条渔船被海浪掀翻沉没,4名船员遇难。事故发生后,遇难者家属悲痛欲绝,在当地20多个部门之间往来奔波,无一部门受理,有时还遭到殴打。万般无奈之下,遇难者家属在出事海域附近为秦皇岛市长建了一座庙,然后在市长的牌位前焚香跪拜。[1]
第三则:近日(2015年9月29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杨金路街道办事处马林村三组村民宋国安、田柏松为向办事处讨要宅基地两年未果,其在村西旁花费万元建起一名叫“清明堂”的家庙,每天烧香敬拜办事处主任,渴求尽快解决此事。[2]
二、“为官员建庙”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思考
(一)改革开放以来迅速的社会转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10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急剧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两个鲜特点:一是社会转型急速而深刻但落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化[3]。对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社会急剧分层与角色不清两大特征突出。
1.社会急剧分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先富”的人越来越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因为在社会资源、声誉等方面的不平等而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社会阶层产生了新的分化。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将当前社会结构划分为十大阶层,分别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结合马克思·韦伯权力、声誉及经济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来看,三则为官员建庙的主人公均为社会中下层人士,属于弱势群体。经济收入微薄、物质生活处于半温饱或饥饿状态、没有或表达自身权力的意识较差及社会声誉并不显著成为其三大特征。
2.角色不清
社会转型太快,容易使人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不清晰,产生角色不清现象。一方面,中下层民众对自身“被服务”的主人翁意识缺乏。三十年来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建立健全,法律明确了人民诸多应该享有的权利,人们可以在自身利益受损或有相关诉求的时候依法进行,但是现实情况中却有许多人尤其是知识文化水平较差、经济收入较低等社会中下层民众不懂法,更不知如何合理、有力的运用法律去行使自己的权利,只能通过看起来比较荒唐可笑的“为官员建庙”方式。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他们由于对自我角色的不清晰,权利申诉通道的不熟悉,而故意通过不符规定、不合常理的非正常“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另一方面,封建社会的“官本位”、人治思想还在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干部无视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理念,在具体的工作中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执行相关规定的时候不依法或随意度较大的不规范办事。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明确、不执行。
(二)民间宗教文化的影响
在西方社会宗教有两个功能,一是它把守着邪恶的大门;二是它提供了与过去的连续性。[4]可以看出宗教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具有连续性与传承性。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认为民间信仰的内容:包括祖宗崇拜、神灵崇拜、岁时祭仪、农业仪式、占卜风水、符咒法术等等,甚至于时空宇宙观也是我们宗教观念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还应有一种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具体来说就是在传统社会中,政府往往对社会或国家做出较大贡献的英雄人物颁旨嘉奖、恩赐封号(庙号)、建庙供奉,比如孔子、岳飞、关羽等,在民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烧香供奉,求取功名事业、婚姻、消灾祛病等。甚至民间有一些人因为受了某人的帮助,为了表达自身的感谢之情而为其立“长生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传统民间宗教的特征:一是信仰主体的多元化。既包括儒释道为主体的信仰体系,又包含对英雄人物的信仰与崇拜;二是较强的功利性目的。在“供奉”、“信仰”的时候会带有较强的目的心,拜孔子往往是为了求取功名、拜关公则是为了“关财神”保佑获取商业利益等等。
鉴于此,我们不难理解部分民众“为官员建庙”时可能怀有的心态。寻求宗教对自己的安慰、慰藉心灵;企图通过“供奉”主管的官员,通过祈祷达到“官民心灵感应,让其“显灵”帮助自己解决现存的困难”;传统社会中“求神拜佛”的方式,为弱势或者中低层民众在遇到困难时给予了解决范式。
(三)社会支持的缺乏导致不良的社会互动
关于社会支持的定义,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程虹娟(2002)从三个角度归纳了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一是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二是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三是从社会资源的作用来定义。从新闻的报道情况来看,社会支持的缺乏成为其“为官员建庙”的原因之一。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而言,在面对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时,很难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在社会资源、信息等方面的获取),“建庙”行为成为其被逼无奈之下选择的非正常手段,是偶然中包含着无奈的必然。而“建庙”行为从社会互动的类型来看,其属于“冲突”。具体表现为:个人利益受损之后,采取了不太恰当地手段,具体行为违反了国家相关规定。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转型速度亦有了较大的提升,一些人因为经济收入的增加、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多、声望越来越有影响力,而在社会分层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成为上层阶级,在各项资源的发现、获取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亦然,一部分人成为社会的下层,在各项社会资源的争取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这种先决条件下,我们在巨大的社会变迁和转型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获取到自身需要的资源,而选择为官员建庙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类似事件的出现不排除个体动机不纯的过激行为,但也体现出资源获取受到阻碍中因为社会急剧分层、民间宗教文化的影响、社会支持的缺乏等因素。进一步研究社会问题产生的成因以及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我们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义不容辞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据2013年2月25日《大河报》消息.
[2]2015年9月29日《法制晚报》消息.
[3]据廖小平:《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四大表现》,《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208页,三联书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