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昊天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呈现出大力建设和发展的局面,但由于山区公路具有地形环境复杂、施工技术较高等特点,如何加强山区公路施工质量,保证公路的正常使用寿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境内河渠密布等地理地质与气候条件,就如何确定适用于山区公路路基的处理方法为研究对象,重点就如何做好山区公路路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仅供同行参考,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山区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1.山区公路路基填土
山区公路一般依据地形修建,路基要么深挖,要么高填,如果路基处理不好,公路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路基的设计、填料的性质及其压实的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现有条件出发,搞好路基设计、改进填土要求和压实条件是保证路基质量最有效和经济的方法。
1.1路基设计。在进行公路的路基设计时,必须综合各种因素加以考虑,在了解现有的施工技术条件、考察交通条件、明确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展开设计,而且在设计中还要实地考察地质情况,掌握沿线地形特点,结合施工需求保证设计的合理性。路基边坡坡率:填方地段为1:1.5;挖方地段大于6 米时采用1:1.75 或1:1.5。另外,在设计中要注意的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占地,有必要尽最大努力降低路基高度。在积水要求上,路基两侧地面积水要比路基边缘低,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地下水发挥的作用,分析对路基强度产生的影响,以便保证路基稳定性,在路基标高设计中,一般是选择路面中心标高充当标准。
1.2路基填料与压实。公路路基填料应根据公路地形和地表结构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1.2.1 河床路基施工。由于山区公路大都沿着山脚河边河床修建,在路基比较潮湿的情况下压实是相当困难的,压实度标准可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或较表列数值降低2—3个百分点,对于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数大于18的粘质土,当用于路基及其下的路基填料时,可采用规定的轻型压实标准,改善填料的性质,在土中掺加生石灰,通常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也可采用新型吸水材料加固。
1.2.2 黄土路基施工。应做好填挖界面的结合(纵向),清除坡面杂草,挖好向内倾斜的台阶。如结合面陡立,无法挖成台阶时,可采用土工钉加强结合。若地基土层具有强湿陷性或较高的压缩性,且容许承载力低于路堤自重压力时,可考虑采用重锤夯实,石灰桩挤密加固。黄土含水量过小,应均匀加水再行碾压;如含水量过大,可翻松晾晒至需要含水量再进行碾压,也可掺入适量石灰处理,降低含水量。掺灰后应将土、灰拌匀,其最大干密度应通过击实试验确定。老黄土透水性差,干湿难以调节,大块土料不易粉碎,使用前应通过试验决定措施。路床填料不得使用老黄土。新黄土为良好填料,可用于填筑路床。黄土路基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大于10cm的块料,必须打碎,并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时碾压密实。根据设计及时修筑外侧边缘的拦水、截水沟构造物和急流槽,将水引至坡脚以外,对高度大于20m的路基,应按设计预留竣工后路基自重压密固结产生的压缩下沉量。
2.山区公路路基路面排水
很多情况下,山区农村公路发生损害都是因为排水不顺畅引起的,但由于山区公路等级低,经费有限,在施工设计时往往没有考虑排水设施,许多路基病害都是由水的侵蚀造成的,遇到大(暴)雨、山洪暴发极易发生公路损毁的情况。因此,在路基设计中,有必要注重排水设计,完善排水系统,提高公路排水能力。
2.1 地面排水。地面排水的设计应该在掌握当地水文特点的条件下进行,同时为了确保道路安全,应该在设计中排除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的安全隐患形成。在设计整个公路的排水系统时,路基地表水可采用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等设施;应该把包括沟渠、排水渠、涵洞等在内的多方排水组成整体的系统,在考察当地地质情况、地形特点以及分析当地降雨量的前提下完成。边沟一般设置在挖方路基的路肩外侧或低路堤坡脚外侧,走向与路中线平行,用以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和流向路基的少量地面水。平坦地面填方路段的路旁取土坑,常与路基排水设计综合考虑,使之起到边沟的排水作用。边沟的横断面形式,主要有梯形、矩形、三角形和流线型等。边沟的纵坡一般应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宜小于 0.5%,以防淤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减至0.3%。当边沟纵坡过大,且有冲刷可能时,应采取加固、设置跌水或急流槽等措施。
2.2路基排水。在路基排水设计时,需要结合实际的路面等级以及当地条件进行综合设计,以便保证设计的经济适用性以及较强的路基稳定性。为了更好的保证路基压实度,在选择路基材料时应该考虑水稳定性良好的材料。而且,如果路基强度没有达到标准,理论上来讲是不能继续铺筑路面的。对于一些特殊地质的路基,在排水设计中应该有针对性的考虑,做好全面的调查,结合实地情况进行特殊设计。
2.3路面排水。路面排水的任务是迅速排除路面范围内的降水,减少水从路面渗入,使之不冲刷路基边坡。路拱横坡应≥2%。 雨水排出路面有二种方式。第一种是集中排水,在硬路肩外侧设置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现浇沥青混凝土的拦水带,以其与硬路肩路面构成三角形的集水槽流水,每隔20—50m间距设一泄水口与路堤边坡急流槽衔接将雨水排到坡脚排水沟中。设超高路段的排水通过设在中央带的园形开口排水沟或雨水井进行排除。第二种是分散排水,除了硬化路肩和加固路基边坡外,在经过地下水位较高的绿洲地带,也要防止边坡上部的植草向上生长挡住横向排水出路造成路表积水。
2.4地下排水。路基地下排水仍多用暗沟、盲沟、渗沟、渗井等,其特点是以渗透力式排水,当水流量较大,多采用带渗水管的渗沟。近年研制的带有钢圈、滤布和加强合成纤维组成的加劲软式透水管直径8-30cm,很适用于地下排水。但由于公路经费有限,这种地下排水方法可以在村镇实施。
3.山区公路路基防护
由于路基的修筑改变了地层的天然平衡状态,以及路基暴露在空间,不断受各种错综复杂的自然因素侵蚀。因此在路基设计中,应该注重路基的防护,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水文特点以及使用的筑路材料等多方因素,科学进行路基防护设计,避免产生路基病害,从设计上保证山区公路有较强的抗灾水平。
3.1路基坡面防护。坡面防护的目的是防止地表水流的冲刷、坡面岩土的风化剥落以及与环境的协调。近年来,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农村公路四级以上等级公路的边坡,多采用种草防护边坡较高时,也可采用砌石框种草防护。
3.2路基冲刷防护。防护沿河路基边坡免受冲刷仍多采用直接防护。传统的砌石、抛石、铁丝石笼、挡土墙等有所改进,用高强土工格栅代替铁丝做石笼,用聚脂或聚胺脂类土工织物混凝土护坡模袋做成的护面板防护受水冲浪击的边坡,很能适应土体不均匀沉降。
3.3 路基支挡防护。石砌的重力式挡土墙多用于石料丰富、墙高较低、地基较好的场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悬臂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和板柱挡土墙其受力比较合理,墙身圬工体积小,也已广泛应用于农村公路路基的防护。
结束语:
在山区公路建设中,路基的设计和施工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公路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设计和施工中,应该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实地考察现场情况,综合多方面因素,在思想上加强重视,完成高质量的设计和施工,更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