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楹联与一个场镇

2016-05-14 10:10庞国翔
红岩春秋 2016年6期
关键词:巴南区山梁兴隆

庞国翔

在重庆市江津区东部与巴南区西部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很有名的老场镇——高歇场。这个场镇建在一条长形的山岗上,山岗之下,四

周皆是肥沃的土地。

其实,在很久以前,这里并不叫高歇场,当地人只简单地称其为“岗岗”,后来把它称作“永隆场”,再后正式定名为“高歇场”。不过,永隆场也好,高歇场也罢,都与一副楹联有关。

明末清初,这个长形的山梁上并没有场,更没有集镇,只有一间非常简陋的茅草房,是个卖大碗茶的老太太开的幺店子。在明代末期,川黔古道改走重庆黄桷垭之前,这里是进入江津后的首个驿站。不久,这里虽又增加了两三间茅草房,但人烟仍然稀少。

康熙初年,湖广等地移民填四川,许多人来此插笘为业。他们相

互“打乡谈”,抱团发展,人口有所增加。但是,这里仍没固定的名

字。清代中后期,这里又修建起几间栈房,人户增至10多戶,人丁近百,人们沿着山梁修建凉亭,开始真正热闹起来。

再后来,这里遂成为重庆府通往綦江、贵州古道上最重要的歇宿点之一。江津、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綦江3县毗邻百姓来此赶场,常常是二更(约夜晚21点)时才收摊散场,有的人就干脆不走了而住进客栈;要是遇上客栈满号,就只能在栈房的木楼上打地铺了。不久,江津县衙一县丞来这里公干,因天黑无法回县,就夜歇于此。他见这小山岗上晚间的热闹情景后非常感慨,于是提笔写下了一副楹联——

月小山高人散后

风残雨歇客来初

横额:永远兴隆

有一个初通文墨的小商贩,提议将这副楹联横额中最前、最后两字“永隆”作为这里的场名,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于是这里开始称作“永隆场”。当地一个有名的石匠,将这一副楹联镌刻在了进场口的大门石柱上。

有了“永隆场”这个场名,算是名正言顺,这里也就更加兴隆和热闹起来。但是麻烦也来了。

永隆场的前站叫广兴场,再前站叫兴隆场,兴隆场建有一香火很旺的兴隆寺。另外,永隆场附近的巴县还有一隆盛场。因此,这“永隆场”一出,别人都认为这是排行老三的“幺毛弟”。于是,场上有人要求改名。他们请回县丞,与当地几个文化人一起查经阅典,但也

没有取出更好的名儿来。经过讨论,他们想到“永隆场”是建在一条高高的山梁上,场上热闹,加之晚上投宿歇脚的商贩多,并结合楹联“月小山高人散后;风残雨歇客来初”上联第四字“高”和下联第四字“歇”,茅塞顿开,取名“高歇场”。于是,在江津、巴县两地,流传出这样一条至今都还常常被人挂在嘴边的歇后语:楼上打地铺——高歇(息)。

得名“高歇场”后,此处的重要性越显突出,官府在此设高歇塘、高歇驿、高歇铺司等机构。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划归江津县管辖,设置高歇乡、高歇公社、高歇镇等等,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城镇。

为了铭记高歇场原名永隆场,人们将高歇场侧边的一个行政村取

名为“永隆村”。

高歇场现已划归江津区杜市镇管辖,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的城镇社区。但是,知道这个场镇与一副楹联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猜你喜欢
巴南区山梁兴隆
再写北山梁
风,掠过山梁
走过山梁
兴隆湖初冬
低头看路
特别的生日礼物
重庆市巴南区石漠化治理初探
暑假乐开花
手上的证据
对抗角力与合作跑课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