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会林
【摘 要】计算能力是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将为孩子们后续的理科学习乃至思维逻辑的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数学作为整个理科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问题;对策
数学是一门以数字为语言的学科,人们在最初接触数学时也是从数字开始的,而数字计算将成为日后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育中所培养的计算能力和计算习惯,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计算是数学的根本性能力,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点。本文就小学数学课程中的计算教学所存在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供大家参考。
一、挖掘学生兴趣,强调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计算本身比较枯燥,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会觉得计算乏味单调,从而失去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挖掘学生的兴趣是首要任务。在引领兴趣的道路上,首先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孩子们刚刚接触计算问题,开始常常不感兴趣进而会表现出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特点,从感性认识出发,逐步对计算问题发展为理性认识。在教学初期,老师从实际出发,可以在课堂上多多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借助教学工具让学生对计算有一个直观认识。教师在课堂上,以小棒粉笔等实物为工具,搭配有趣的数学故事,让学生明白加减乘除的实际意义,强调数学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學初期,教师应多以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认识到计算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对计算问题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知识的内化,只有对现象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得出结论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正如郑毓信教授所说的:“如果我们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层面,而未能很好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就不可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
二、明确算理,提高计算准确性
比如2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经常有学生容易计算错误。那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的方法,不明白“满十进一”,“不够减要借一当十”的算理;以及超过10的计算,用小手掰不过来,用幼儿园的手算法就不够用了。这些因素导致20以内计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不熟练。我们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微课课前讲解以及学生课堂的口头表达算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良好计算习惯,降低计算错误率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令教师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计算错误率还是居高不下。计算错误的原因往往千奇百怪,可能是把数字抄错,如把8错写成3,把0写成6,把4写成9等;或者是把符号看错,例如把乘号错写为加号;又或者是在中间过程出现错误。在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首先要让孩子们知道数学本是一门严谨细致的学科,不能因粗心为由就对此问题视而不见从而掉以轻心,要让学生对计算错误引起重视,只有态度端正了才能有效降低计算错误率。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孩子们的数学习惯的养成没有达标,之所以连题目都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是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在事物的感知能力上比较笼统,不具体,通常只是注意到一些凭感觉的孤立现象,而没有关注到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要在长期的精准化训练中实现。在数学计算中,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遇到很多的数学公式,并且要求学生运用这些数学公式来解决应用型问题或是对其进行变形,对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在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尽可能挑选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题目不求量多,但是要精,要求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仔细认真,避免出现计算方面的失误,长久以往,形成了谨慎仔细的意识,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学生们自然就可以杜绝不良的计算习惯,全神贯注地完成计算。形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学生低级的计算错误将会被有效杜绝。
四、在课堂教学中,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课标》指出: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基于以上理念,我校在新课程实施这几年间,学生的数感得到了明显加强,估算能力大大提高,算法日趋多样化,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大减弱。本人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计算作为一种技能必须通过反复的操练来加以巩固和形成,但我们现在的计算教学往往又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下进行,先提出问题情景,然后探究算理和算法,接着加以应用,最后来一个拓展或者延伸,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的有效练习已经出现了较大的问题,首先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一堂课基本上没什么时间让学生去练习和巩固,其次在层次上出现了问题,我们很多学生在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教师已经在运用和拓展了,可能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适应这样的教学,因为他有较好的基础,但同样有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因为他缺乏练习,这样要形成计算技能对他们来说无疑成了“空中楼阁”。计算与问题解决的有机整合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切实掌握计算的“双基”和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感悟。
五、提高运算速度,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在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丰富,对学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题目的综合性在增加,计算的复杂程度也在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要求学生们计算正确,还要保证一定的速度。计算教学中,终极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既准确又快速的标准。要想实现提高运动速度这一目标,依然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训练。
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是提高计算能力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要结合不同的阶段和情况,来布置不同形式的练习,常见的练习形式可以划分为随堂练习、课后练习、对比练习、针对练习和反思练习等。在按照正常教学进度讲授完课程后,适合安排一定量的随堂练习来巩固所学,提高计算能力。随堂练习应注重基础性,以巩固为主。课后练习则要注重层次性,合理控制练习量,题目难度的设置应由浅入深,不同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不同,题目的完成度也不同,因此课后练习要尽可能多的照顾到大部分同学。随着知识的丰富,学生往往会对多学内容产生混淆,尤其体现在混合计算中。在计算教学里,很多学生会混淆计算次序,及时地布置对比练习将有效避免知识混乱的情况。对比练习要立足于知识点间的不同和联系,让学生通过练习明晰相关概念,掌握运算规律,从而温故知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针对练习则要注重个性化,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后练习为依据,发现不同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突破点安排针对练习,有所侧重。反思练习则要注重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存在的计算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不仅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不同形式的练习间互有补充,注重的是质量而非数量,通过丰富练习的多样性,让学生提高运算速度,进而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六、结语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要与计算这一基本问题打交道,而计算教学也是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通过激发学生对计算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再辅以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从而让学生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居鸿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8):115-115.
[2]冯冬仙.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文理导航: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6):59-60.